等待处理…

节后话别离

——企业节后“抢人”调查侧记

2023年09月08日

节后,许多农民工又告别父母与妻儿,踏上返城列车……

“别哭啦,好吗?爸爸过年回来给你买好多新衣服、新玩具……。”记者在富县火车站看到一位中年男子身背简易行囊,怀抱一位哭泣的小女孩进行安慰,一位6、7岁的小男孩依偎在他身旁。他带着对父母与妻儿的不舍与眷恋,即将结束短暂的“欢快相聚”。

甘肃农民工孙子铭说,自己在西安一家装饰公司工作,再过几年,等家里的苹果树长大了,他就回家乡发展。

离别在即,儿子抓住父亲的手,女儿搂着爸爸的脖子不愿松开,享受这最后的亲密时光。孙子铭说,在孩子的记忆里,父亲就是电话里的一段声音,父子父女的每一次相聚都很珍贵。

“当初远走他乡,就是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到西安打工已八年,但渐渐发现,陪伴孩子成长或许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我现在想让他们在城里上学生活,可是经济上负担不起。”孙子铭无奈地说。

谈及一年一度的分离,在广州打工的榆林农民工何小龙与妻子不愿多言,他告诉记者,5年前他们就开始了这种“迁徙”生活。“前几年孩子哭着闹着不愿让我们离去,现在已能关心我们,说不要太累,我心里反而更不是滋味。”他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孩子到大都市生活学习。

“父母年纪渐渐大了,一直希望我回去。”宁夏青年王峰表示,他在深圳从事电子商务工作。在已习惯城市生活的他看来,大城市的吸引力肯定胜过乡村,但要在城里安家并不容易。“漂泊在外,心里总放不下他们,或许我以后还会回家乡发展。”

“孔雀东南飞”一直是中国春节后上亿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外出农民工人数达1.69亿,在其“身后”是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因工作需要或经济困境,类似孙子铭等这样无法将孩子留在身边的农民工比比皆是,留守家乡的孩子们与在外打工的父母,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延川县小伙子王文明说,看到家乡旅游景区的开发商机,他现已放弃打工,回乡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收入10万多元。守在父母妻儿身边赚钱,他心里很踏实。

目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城市用工需求下降及在城市难以扎根的形势,不少农民工选择留乡创业。这得益于他们在外打工,开拓了眼界,积累了技术和资金。加之城镇化发展拉近了城乡薪资水平,当地政府又出台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使得他们返乡择业、创业、从“求工作”到“挑工作”成为可能,从而使农民工来大城市的数量增长趋缓,企业节后“抢人”成为新常态。

本报记者 胡建宏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3/20160302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3/02/12019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