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本美·
今年电影市场的春节档可谓是热闹非凡、高歌猛进、吸金无数,《美人鱼》、《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三足鼎立、各逞所能,争雄天下。三片看后未几,故事情节、格调主题早已淡忘,遑论心灵感悟、人生启迪,唯记曾娱耳目之欢、曾助票房之力。
昨日偶看新闻,三片票房已破40亿,然强弩未末,仍呈攀升之势,50亿想来不再话下。由是唏嘘不已。并无多少精神养料的炫丽场景、英雄美人、魔幻情节叠加的声色犬马之作,为何使芸芸众生趋之若鹜、从俗如流、甘愿买单?在此背后,我看到的是资本的力量、欲望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
《西游记》是成人的寓言。如果说孙悟空是超凡入圣、斩妖除魔的道之化身,白骨精是欲念丛生、罪大恶极的恶之象征,那么这三种力量则是白骨精的借尸还魂。纵是齐天大圣的无边法力,三打也只打得白骨之尸,其魂无处不在,无处不可借其之尸。
一打,资本之魔。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被资本绑架的世界。我们的衣食住行及所享用的一切,无一不是被资本所左右。我们都在名利的枷锁、欲望的囚笼里,被无形的资本之手牵引着,引鸩止渴、前赴后继地以血泪汗水追逐着、祭奠着、喂养着资本之狼、欲望之狼。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通过征服、奴役、劫掠、杀戮等,资本完成了原始积累。以自身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使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
完成原始积累后,通过扩大再生产和资本集中、资本积聚、竞争、信用等手段,极大地促进了物质财富的繁殖、增长和繁荣,创立了一个享乐的世界,开创了千万个致富的源泉。于是大大小小的资本,借尸还魂为千千万万个形形色色的资本家。如马云、王健林、马化腾、李彦宏之流,无一不是代表着一堆堆逐利性的资本,坐在资本家的宝座上,被资本所左右着。
作为资本家,他们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们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在资本灵魂的驱使下,社会中物质丰富的现象障蔽了人性本真的存在,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人们逐渐丧失了主体性。主体客体化,本来作为客体的物质现在反过来控制了人自己。于是我们都被资本所左右,被物质所障蔽,被欲望所牵引。
资本之魔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用其极。究其秘诀,在于资本对人类欲望的敏锐洞察。以上述三片为例,资本在逐利性的本能驱使下,使众多大大小小的资本通过联合、积聚等形式,苟合成体量庞大的产业资本,从策划、制作、宣传、发行、院线等各环节形成命运共同体,动辄撬动上亿、几亿元的投资,获得成倍、甚或几倍的回报。而观其内容,无非是场景炫丽奇诡、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荒诞不经、人物夸张搞笑,亦或是英雄救美、美人劈腿、嫩模暴乳、大款暴粗、小人暴毙之流。使好色者得色、好权者得权、好势者得势、好荒诞者得荒诞、好热闹者得其热闹。总之一切围绕人欲,投其所好,使人尽情意淫一把。完事儿后,徒伤其身、徒乱其心、徒耗其财,而实无所得。
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也算一种高级经济形态了。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产业结构从原始的采摘开始,其次是加工,再次是加工他人原料,继而是提供加工的标准、工艺、市场规则,最后是出售人的想法,如电影、软件等。商业之道,最有效、快捷的方式,莫过于利用人们的欲望,出售人的想法,并使这种想法引,导、满足并膨胀人们的欲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资本是劳心者,其魔力已使这个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娱乐至死。
二打,欲望之魔。一切皆被欲望驱使。资本只不过是欲望的实现和表现形式。欲望主导个体的生存发展,也主导人类社会的演化变迁。
人,因欲而生,亦生而有欲。驱使生命诞生之后,原始的欲望不仅不会消逝,反而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新生命的身上不断演变和繁殖,并以诸如衣、食、住、行、性、尊重、认可、快乐、自信、幸福、自由等物质或精神的需求形式出现。这些不同的欲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身上尽情表演,因而构成了多彩纷呈的世界和千姿百态的人生。
一个人就像一条欲望的溪流,它流淌的不是溪水,而是人的各种欲望。人类社会似一个永不干涸的欲望海洋,随时都可能掀起波涛和巨浪。
欲望是人类产生、发展、活动的一切动力。世间一切人类的活动,无论是政治、战争、商业,还是文化、宗教、艺术、教育等,都是人类欲望驱动后的结果。
欲望既是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也是一切灾难之源。不受节制的欲望如野火,焚身灭已、殃及众生。欲望需要节制。儒家开出的药方是:存天理,灭人欲。正心诚意,格物致知。道家的药方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遣其欲则心自静,澄其心则神自清,自然使六欲不生,三毒消寂。释家的药方是:涅槃。了此心,见自性,见自性则是菩提也。不应色住心,不应声、香、味、触、法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三家殊途而同归。治本究源,攻心为上。正所谓:一念不起,万念不来。欲之存灭,在乎心之所动。太上清静经云:“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妄心之所起者,在乎身之所累。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心为形役。命为心劳。循环往复,欲海沉浮,永无止境……
三打,意念之魔。心之所动者,在乎意之所发。意之所发者,在乎六根六尘。六根者,既是六识,亦是六贼。是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难净者,必六尘竞起。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如此交互回还、生生灭灭、川流不息,形成生命之流。六识六根六尘所总持者,在乎心。天台罗适云:“心者,念虑之所在也,神识之所舍也,真妄之所共处者也,当凡夫圣贤几会之地也。一切众生自无始来,不能离生灭者,皆为此心所累也”。
故释家教人了此心,此心了即见自性,见自性则是菩提也。芸芸众生本自性充足,不见自性者皆因欲念所蒙蔽。人是未来佛,佛是过来人。古今中外凡一切大德大圣大贤之人,无不是了见自性,不为六根所累,以心应物,而不著于物也。
凡夫六尘竞起,物欲横生,迷而应物,故在逐物逐名逐利中,心为形役。见美人起色心,见财宝起贪念,见权势起妄心。念念相因,若不加克制,终将欲壑难平,忧苦身心,烦恼生死。操劳一生、追逐一生而只是为物欲所累,为名利所苦。能超脱者则不然,以心应物,体用自然。善加护持内心、寻找真我、了见自性。在存天理中,克制人欲,并善加引导人欲,去恶扬善。
一切魔者,皆因心生。亦唯有修心可治。修心之道,或在于:正其心,诚其意,格其物,致其知。
借用《西游记》原本中三打白骨精的回目:“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佛性如圣僧者,亦常被六尘蒙蔽。若以圣僧喻金刚佛性,猴王喻无上班若,则九九八十一难则是战胜心魔,得渡彼岸之道。
我等红尘羁縻之人,性无坚固,不求彼岸。只愿此岸不为红尘所陷,不为欲念所噬。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尽人事而听天命。可乎?
(运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