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清晨,大多代表还在吃早餐,巨晓林已早早抵达了会场。
他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史上“最牛”农民工。
从1987年走出陕西农村、被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招收为触网工人,到2016年初作为高级技师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巨晓林这30年来的路走得很“励志”。
但在记者眼中,这些光鲜头衔和传奇经历背后的巨晓林,不过是一个朴实无华、认真履职的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两会开幕以来,在巨晓林所在的北京团驻地北京会议中心,几乎每天都召开着全团会议和小组会议。
提前10到20分钟到场,翻看前一天的会议记录、准备今天的发言,已经是巨晓林的习惯。
“我能看看您的笔记本吗?”小组会议尚未开始,记者轻轻走上前,生怕惊扰到已是“副部级”的巨晓林。
“我记得不好,见笑了。”巨晓林一脸谦虚,露出他标志性的灿烂笑容。常年的户外劳作,令他的皮肤黝黑而粗糙,腼腆的笑颜中泛着红光。
记者看到,巨晓林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场会议、每一位代表的发言概况,字迹之整洁、条理之清晰,令记者自愧不如。特别感兴趣的部分,他还会用红笔标出。
这股认真劲,不是因两会才“速成”,而是巨晓林多年养成的习惯。
工作初期,为了弥补学历低的缺陷,巨晓林买来大量电气化大学教材。30年来,他共写下了80多本、数十万字的工作笔记,设计研发和革新工艺工法98项,创造经济效益900多万元。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我更认识到自己要抓紧补课。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每次开会听他们发言,我都觉得学到很多东西!”巨晓林说。
会后,巨晓林也闲不下来。
每天回到房间,他会花大量时间逐字逐句地研究会议材料和笔记,会上没听清楚的问题,还会打电话给相关代表咨询。“不琢磨明白,不仅不配当人大代表,我自己心里也不自在。”巨晓林说。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