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15的到来,政府、央行、银监会等机构对互联网金融和P2P网贷目前出现的乱象的重视持续升温,这也牵动着每一个投资人的神经。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底,累计问题平台达到1425家,P2P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达到3944家(含问题平台)。三分之一的问题平台比例也让整个行业陷入了信任危机。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在投资前要懂得这些互联网理财的陷阱,不能被高收益、保本保息等字眼所迷惑,在投资理财前要学会判断,不能轻信于他人。
1 搞资金池,资金自融自用
监管部门对于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多次强调的首条就是互联网金融作为纯中介信息平台,不能参与交易,不能做资金池,更不能自融或为关联企业融资,也不能为自己担保。
在众多的问题平台中,自融都是头号杀手。而自融自用通常都伴随着发布假标,标的没有真实借款人,即平台虚构一个借款项目,将融到的资金用于自己或自己的关联公司。
2 故弄玄虚,背景看起来“高大上”
去年底,不少互助金融平台兴起,其中很多平台都会为自己公司塑造一个高大上的形象。
除了高大上的背景外,各家平台还宣传自己不碰钱、非营利的公益性质,并宣传要缔造平等的金融秩序。某家平台官网资料显示:“我们是全球性的互助金融系统,是全球唯一一个不碰一分钱的非营利组织!”
3 问题平台改头换面后卷土重来
除了给自己编造高大上背景外,还有不少互联网金融公司“整容后”再来圈钱。比如近期提现难的深圳P2P平台Hi投吧,这家号称是投资人为股东的平台,前世名叫“融科贷”。
笔者从接近Hi投吧的原始股东处得到消息,称该平台2014年初提现困难,于当年5月召开第一次股东大会,决议了债转股的方案。据称,融科贷当时待收有五六千万元。为了安抚大户,搞了债转股的方案,然后美其名曰“投资人众筹建立的P2P”,进而进行品牌优化升级,就相当于你去韩国整个容,然后焕然一新来圈小散的钱继续“填坑”。
4 注意高息,特别是逆势加息
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吸引投资人,会以高息、“投资返现”为诱饵,最终一不小心投资人就成为了“接盘侠”。
比如Hi投吧在提现难后,就发出了临时提现办法,规定“每个投资者每天提现金额原则上不超过1000元,按先后提现顺序排列,一天处理50-100人;从2月22日开始,新充值投标金额予增加提现额度。每投1万1月标给5000提现额度,每投1万3月标,给10000提现额度。增加续投金额的万分之三奖励,即时到账”。
这就意味着,如果投资人投了10万元,现在要再投1万元的一月标才能给你5000元的提现额度,这样就搭进去了10.5万元,而这5000元的提现额度还要分五天,每天1000元的额度提现!而且,该平台从2016年初明显开始加息,从原来的14.5%左右的收益率提升到了17%的年化收益率。在如今的利率下行空间,这完全是不科学的。 (许莉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