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职业的关系,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好书给我推荐。”我常常会说:“没什么可推荐。”其实是一种搪塞。因为在我的心里,算得上一本好书并不容易。
昨天,编辑部的几位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我说:“又到了读书月活动,要求我们每人推荐一本好书,你看我这本书怎样?”奥——又是一年好书推荐季!于是,我便想:究竟什么样的好书才是真好书呢?
说到好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凡是获奖的那些书都是好书,只是分辨一下与自己的专业趣向是否搭调。每一个作者都会说自己的书是好书,否则就没有出版的可能了。但是,什么样的好书才是真好书呢?我思来想去,应该从下面几点去考虑。最近我们出版的一本书《说说秦俑那些事》,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首届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推荐书目,为了说明问题,我便以此为例。
题材对于一本好书很重要。读者需要的题材必然有好的市场需求。所以,挖掘题材是编辑必须下的大工夫。秦俑的专业书出版了很多,但是绝大多数人看不懂。可是参观秦俑的人却极多,想要了解秦俑的人更是很多。因此,普及秦俑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秦俑发掘的秘密,正确定位、解析秦俑的基本文化元素,了解秦俑发掘背后的故事,非常必要。所以当我们的编辑发现作者的写作线索时便毫不犹豫地约请出版,这该是一种契合,也是缘分。
有了好的题材之后,作者是关键,唯有好的作者才能产生好的作品。那么,怎样才能判断作者的好与差呢?一个好的作者,必然有他的优势专业。对于编辑来说,了解他的学养,看看他以前发表的作品是前提;对于读者来说,看看他的简介,有些书有名人做的序言,一定要看;即使没有,作者自己的前言也是要看的。因为序言、前言提取的正是这本书的精华,如果你连他的精华所在都没有瞧上,那么自然可以省省心省省钱了。《说说秦俑那些事》这本书的作者许卫红,是著名考古学家,曾经担纲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领队,俗称队长。2010年10月22日曾经代表秦俑发掘团队在西班牙接受费利佩王子颁发的2009年度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社会奖,属于被称之为全球考古学界的最高荣誉。应该属于可以信得过的专家。她以她的亲身经历和发现所撰述的作品自然应该是靠得住的。
如果我们对于作者的水平没有信心,那么听听或者看看专家的意见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当初,我们对于许卫红并不是非常了解,那么,我们的编辑就提出需要最少两名专家的推荐意见。许卫红很为难地说,赵局行不行?我说当然好了。她说:“我试试”。赵局指的是现任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北大博士毕业,曾经做过西大教授、渭南师院院长。过了一段时间,他拿来了赵荣的推荐意见。同时又拿来了两位前任馆长袁仲一和吴永琪的推荐意见。一般来说,专家是个坎,他们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和倾向,他们会为自己负责,所以,一但有了专家的推荐,那么这本书的学术定位就可以放心了。赵荣说,许卫红的这本书,“带领公众走进兵马俑制作的历史环境,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走进秦帝国的辉煌时代。”“许卫红从学者的角度向大众公开工作过程,传达考古探秘的职业魅力,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吴永琪说:“许卫红以绝对诚实、细腻的文笔撰写了这部书稿,真实记录了由她领衔的2009—2011年兵马俑一号坑发掘过程。其中穿插了现场工作情景、材料考据和大量的文史知识,结构似散文,又似科普杂文。不夸张地说,这样的书稿,在目前介绍兵马俑知识的图书中,还是寥寥无几甚至是空白。”因此,他们乐意推荐此书出版,更觉得此书值得出版。袁仲一先生也很重视并极力推荐。这就为我们确定该书的出版计划奠定了学术基础,也成为2014陕西出版集团将此书列入集团资助项目的关键。
一本好书除了得到专家的肯定而外,读者的反馈意见至关重要。如果一本好书得不到读者的欢迎,那么这样的好书就未免陷入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其实,很多的好书都陷入了这样的境地,这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痛苦记忆。但是,《说说秦俑那些事》却毫不意外地得到了几乎所有年龄段读者的喜欢,更有那些小小的读者居然带着书专程去到兵马俑博物馆对照阅读,无疑是一大奇观。这不仅是作者的荣耀,更是编辑的安慰。
编一本好书,正如养一个孩子。作者是他的亲生父母,编辑却正好是他的养父母。我们的责任和担当甚至荣誉是一体的。要想将一本好书变成真好书,必须要有好的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养护、精心雕琢。 □李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