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基层监管力量薄弱 处罚力度还不够大
笔者走访发现,在预防职业病上,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在相关设备配置、职工体检方面做得相对规范。然而,在乡、村的中小型企业、作坊式企业则做得远远不够。在某县王沟村的一个板材加工厂,六七位工人正围着机器作业,锯末横飞,却没有一人佩戴专业口罩。
河南省安监局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隐藏在乡、村的中小企业监管难度确实较大,主要原因是基层监管力量薄弱。根据现行规定,县以下政府没有专门设立监管部门,一般从其他部门抽调2—3人,聘请为安全生产监督员,专业监管能力有待提高。此外,一些企业即便安装了防护设备,但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检查时就开,不检查时就不开。
去年国家安监总局的随机抽查结果证明了这个问题:在对河南省9家卫浴制品和耐火材料生产企业进行职业危害状况检查时,有7家企业的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都严重超标。为了遏制粉尘职业病的发生,今年河南省安监部门将重点开展粉尘危害专项治理,“2—6月份,省安监局要在全省范围内对相关企业进行摸底。除了煤矿、陶瓷、耐火材料企业,还将对基层的木材家具、水泥、面粉、棉纺、饲料加工企业等重点摸查。”这位负责人说。
专项治理行动的目标是,力争粉尘危害重点岗位劳动个人防护用具配备率要达到100%,企业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接触粉尘劳动者培训率达到100%,粉尘危害信息的检测率和接触粉尘劳动者健康职业检查率都达到100%。
同时,处罚力度不够大,也让一些中小企业顶风作案。虽然安监部门有执法队伍,但处罚起来仍然面临尴尬境地。一些企业虽然工艺落后、危害隐患较大,但能够为当地做出纳税贡献和解决就业,处罚往往不能正中要害,无法起到持久改善效果。“政府安监部门、卫生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都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让危害职工健康的企业无处遁形,倒逼工艺改进、管理完善。”该负责人表示。
企业须尽告知义务 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在中原油田下属天然气产销厂的文留增压站,机声轰鸣。在场间门口,有一个警示牌十分显眼:作业场所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为80分贝,可能会引起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传导性耳聋等,职业病为噪声聋;进入作业场所时,必须佩戴耳塞。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否则将依法追究刑责。
中原油田安全环保处副处长雷学相告诉笔者,对于涉及危害因素的工作岗位,公司都要对职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职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一方面企业要尽到告知义务,另一方面职工个人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有些一线职工工作时,为了图省事,不能自觉佩戴专业防护用品,如专业口罩或耳塞,这是十分危险的。”河南省总工会劳动保护部门主任王全信说,“我国遭受不同程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高达2亿人,其中很大部分为接触粉尘工人,大量职业病患者没有获得任何赔偿,主要原因集中在取证难、诉讼时间长,即便获得赔偿款,也是杯水车薪。”
“与其事后要赔偿,不如事前多预防。”王全信告诉笔者,为了增强企业和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工会组织和安监部门已经连续多年组织“安康杯”竞赛活动,2015年全省参加企业达4.2万家,覆盖职工850万人。同时,在安监部门和省工会的监督指导下,2015年全省煤矿、化工、冶金、建筑等高危粉尘行业已为380万职工建立职工卫生健康档案,今年将再建80万份,实时记录职工健康状态,把职业病患者筛选出来,做到及时预防和救治。同时对于不适合职业病患者工作的岗位,工会组织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协商进行调换。 (朱佩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