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16年来,他累计下乡900多天,走过的扶贫路累计20多万公里,写扶贫日记10万余字,由外行变成扶贫专家,大家说——

“要脱贫,找老张”

——记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原工会主席张雷威

2023年09月12日

(上接一版)

“龙王老爷家哦,哎嗨呦!早下海雨救万民呦,哎嗨呦!……”千百年来,十年九旱的陕北百姓遇到旱情,无助地搬出原始的《祈雨歌》祈求上苍。张雷威扶贫的吴堡县就是干旱缺水,“守着黄河没水吃”的地方——

“老张,你为每家生了一个儿”

“妈,我爸呢?”张媛媛一晃16岁了,她也渐渐地不再追问爸爸去哪了。舞蹈比赛没有爸爸参加,节假日也见不上面,她已经习惯了。

2006年,吴堡县13个自然村被确定为陕西电力公司扶贫点。大家第一个想到张雷威:熟悉农村,又是热心肠。然而领导却犹豫了,扶贫是苦差事,老张一直在扶贫,也都50多岁了,他愿意么?

张雷威的妻子尚翠霞在畜牧站工作,还要带孩子,很是辛苦。她期盼丈夫留在城里,抓抓孩子的学习。他耐心劝慰,再次担起7年的扶贫重任。

“走!”“问!”“记!”张雷威每到一个村都坚持调研:走遍村里的所有土地,拜访主要农户,碰到问题,拿出扶贫日记本记下来,事后及时处理。

吴堡属于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深沟之下虽有黄河及其支流,可吃水费时费力。“存水等于存钱”,张雷威上圪梁梁、下沟洼洼,开始了9个村庄的饮水工程调研。

一道道沟沟,一道道粱。海拔600米塬上的薛下村饮用水管经常没水。村民需要往返两三个小时下山挑水或用毛驴拖水。“管道跑冒滴漏,需要更换。”张雷威找到病根,督促村干部购买两寸的国标镀锌管道,自己协助解决资金难题。

那些天,他频繁往返于施工现场。由于过度劳累加上坡陡路滑,一次检查工作中,一个踉跄,左脚骨三处骨折。打上石膏27天后,他竟瞒着媳妇又来到现场。

附近锄地的老人薛耀时夸他:“不要命呀,真是共产党的好干部呀!”多年后,80岁高龄的老人提起他,仍竖起大拇指:好干部!

“我妈当时都哭了!”张媛媛回忆说。

张雷威解释说,吃水工程是大事,他放心不下,所有就来看看。由于没有及时康复,他的左脚留下了后遗症,走路有些瘸,天阴下雨经常疼。

枣丰村海拔较高,只能打水窖解决饮水难题。2008年正月初八,天空飘着雪花,张雷威却带领大家开始了35口集雨水窖工程修建。吃午饭时,一村民开玩笑:“老张,你为每家生了一个儿!”大家哄然大笑。村干部赶忙解释:“有了水窖,男人可以外出打工了,不就是给每家生了个儿么。”

同解决缺水问题一样,只要是贫困的主因,张雷威总会想办法解决。需要修路架桥的,他帮着落实资金;没有照明,影响夜间副业发展的,他帮着装路灯;学校缺钱缺器材,他帮着张罗……

扶贫要“扶智”、要重视教育,尽最大努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寺沟村是作家柳青的故乡,该村柳青小学因贷款利息未还清,教师工资被银行扣走。得知情况后,张雷威联系资金为学校还清贷款,还帮学校购置了电脑、图书和课桌,教师没了后顾之忧,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2011年,这个仅600人的村子,便有22人考上大学,在该县一举成为新闻。随后,他还在单位动员职工捐资,又联系有关部门捐助资金25万元,成立柳青助学金,解决穷人孩子学费难题。

扶贫要真扶贫,扶真贫要先扶“急”。张雷威说,对于突发事件致贫、因病致贫者,要第一时间“输血”。

寺沟村50多岁的村民刘启云患半身不遂和中风,每月医疗费支出过大,让他有寻短见的想法。“娃娃要娶媳妇了,不能把娶媳妇的钱都送给医院!”刘启云很沮丧。

张雷威把身上仅有的1000多元钱拿了出来,并开导他:“你是家里主心骨,不能寻短见。”他跑前忙后,帮其争取到每年1000元的补助。几年后,刘启云病情减轻,儿子成家,女儿也大学毕业,一家其乐融融。

“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这样的扶贫,值!”性格豪爽的张雷威看到村民有需求,从来不含糊。

寺沟村村民刘继患有小儿麻痹,同母亲相依为命。张雷威先是每年送1000元慰问金托底,慢慢地,他筹资帮刘继养起了羊。两三年后,刘继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村里事不分份内份外!”16年来,担任过公司工会主席的张雷威对职工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工作触角也跨越了扶贫本身,村干部不和,他和解;宗族有矛盾,他调和;妯娌有隙,他撮合;子女没工作,他跑腿……甚至看到农村老人去世,无人帮忙料理难题,他还以榆林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建议,借助村“两委会”阵地成立村风民俗互助理事会,解决农村善终难题。

“扶贫是我爸的事业,家里总见不到他!”张媛媛说,上小学时,爸爸曾答应带她和家人旅游,可计划总是一推再推,从未兑现。

2014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吴堡张家山镇的挂面走红全国。该镇最大规模的挂面厂、老霍家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霍耀平说,合作社能发展到年产300万吨挂面,利润360万元,还得益于张雷威的点子——

“选能人带动,大家才有信心。”

谁是贫困居民,贫困的原因是什么?16年来,张雷威一直在摸索。他举例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缺钱是原因。但更重要是没有合适的项目,缺乏致富的意志。

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扶贫不能用“手榴弹炸苍蝇”,要坚持“一户一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精准定位。张雷威探索出一条发展适度养殖业、种植业和其他副业,依托能人带动集体致富的路子。

深砭焉村是张雷威试点的养羊村。该村有养羊传统,但由于品种退化,饲养方式落后,影响了村民饲养的积极性。他从辽宁买回三只优质白绒山种羊,免费发放给三个示范户,开始现代化养羊。

“养羊可以当年收益。”张雷威经常给农户算账,购买20只羊,他们再补贴5000元修标准化羊舍和送一只种羊,年底卖10只羊就能收入一万多元。

“一年投资,当年见效,次年脱贫,三年致富。”张雷威对他的致富经很有信心。

短短三年,深砭焉村养羊专业户达7户,羊存栏数达到1000多只,大家摆脱了贫困,该村也由贫困村发展成陕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

2015年春,米脂县史家洼村7户贫困户养羊也实现了脱贫。今年,该村开始尝试成立养牛合作社,15个秦川牛养殖户也有望实现脱贫。

适度养殖是短线脱贫策略,张雷威还有长线致富思路。

羊粪牛粪是上佳有机肥料,养殖户可以借此发展有机山地苹果,三年便可收益。养殖户从短平快脱贫到养种植两手抓,形成多样化致富门路,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扶贫要“造血”。激发村民创业干事的动力,培养其“造血”功能,还要有创新意识。

张雷威曾建议日生产50斤挂面的老霍家手工挂面作坊改善卫生条件,扩大规模。他还把航空餐上的小调料包拿给他们看:建议按标准生产。如今,老霍家挂面合作社吸纳30多户农户,其中90%实现了脱贫。老霍家挂面合作社所在的张家山镇手工挂面加工户,已发展到289户,今年预计可创收2800万元以上。

发展养羊养牛业还算有基础,可拓展新产业却没那么简单。

2015年,退休后的张雷威依旧坚持扶贫。他调研时发现,米脂县七里庙村离县城近,可以尝试香菇种植,这也是榆林市首个村级香菇扶贫项目。他动员该村三个能人牵头,10户贫困户参与成立长占香菇合作社,自己负责技术支持和资金补助。

“我投入4万多元,有压力,但不担心。”合作社大股东李华说,看到老张跑菌苗赊账,落实香菇回收,带专家指导技术,忙前忙后,也就踏实了。

“选能人带动,大家才有信心。”张雷威带领几个能人远赴山西闻喜和大同观摩食用菌种植技术后,协助其建起两个香菇实验大棚。这时,该县配套扶贫款,10户共计五万元的资金,却因大棚没有设计方案报告而搁浅。

“每一分钱,都得用到刀刃上。”16年来,张雷威精打细算分配着每一笔扶贫资金。他跑前跑后,动用社会关系,帮村民省了2万多元的大棚设计方案费用。

香菇原计划春节前上市,可因气候原因,迟迟不能上市。为了不影响村民的积极性,张雷威顶着压力,天天跑超市、菜市场了解香菇售价,为合作社打气。三月份,当8000多斤香菇出棚销售且供不应求时,他绷紧的弦才松了下来。

按照张雷威设计的“扶业”带动脱贫的思路,养鸡合作社、养牛合作社、挂面合作社和香菇合作社等相继问世,并发展的红红火火。

“一个贫困户也不能落下!”合作社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如何提高管理,调动更多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为此,张雷威远赴北京。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给他指了个思路:到贵州六盘水看看推进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和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或许会有启发。

“扶上马,送一程!”张雷威说,等到米脂县的牛羊养殖合作社和香菇种植合作社走上正轨,他就能歇歇了,也可以兑现带女儿旅游的承诺了…… 文/图 本报记者 薛生贵

史家洼村,张雷威同村民探讨养牛合作社建设

上篇:八方游客“醉”游茶乡紫阳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4/20160415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4/15/12821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