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楚河,流经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全长1030公里,中亚东干族大部分聚集在楚河流域。其中哈萨克斯坦的营盘和新渠是较大的“陕西村”,而在——

吉尔吉斯斯坦还有个“甘肃村”

2023年09月12日

人们都知道吉尔吉斯斯坦有个“陕西村”,其实在这个地方还有一个“甘肃村”。

楚河,流经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全长1030公里,中亚东干族大部分聚集在楚河流域。其中哈萨克斯坦的营盘和新渠是较大的“陕西村”,而吉尔吉斯斯坦的梢葫芦和米粮川则是较大的“甘肃村”。

120多年前,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后,分三批进入中亚。1924年,俄罗斯人将迁居中亚的西北回民定名为东干族。关于“东干”的含义,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同的观点,“东干”即东甘,也就是甘肃东部。而东干人不这么称呼自己,他们自称回民或老回。

吉尔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凯克,距梢葫芦和米粮川大约30公里—40公里。这一带是宽阔的楚河盆地,远处是四季冰雪覆盖的山脉。比什凯克有一条大街命名为“邓小平大街”,穿过大街向西不到半小时,汽车便可到达梢葫芦。米粮川则位于比什凯克东面,距坎特14公里。中亚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域。同一个地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称呼。最大的“甘肃村”,俄罗斯人叫阿列克赛德罗夫卡,吉尔吉斯人叫索克鲁克,而东干人则叫梢葫芦。这里曾是一片荒滩,东干人用勤劳的双手,将它建设成美丽的“大花园”(东干人语)。现居住一万多东干人,占中亚三国东干族的1/10。从这里出来的东干文化名人最多。米粮川现有东干居民4000多人。这里是卫国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王阿洪的故乡。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英雄”的最高称号,并授予列宁勋章。

语言的传承与变迁

东干语以西北方言为主体,但是“甘肃村”与“陕西村”的语言又有差别。按语言学家的分析,“甘肃村”有三个声调,而“陕西村”有四个声调。从口音一听就能区分出甘肃话和陕西话。

东干人生活在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多民族共处且通行俄语的环境中,他们的语言构成以西北方言为主体,又吸收了不少俄语及突厥语词汇。东干语中的有些词汇保留了120多年前的中国西北旧话,如称官府为“衙门”,将路费叫“盘缠”,把飞机叫“风船”,“印刷”叫“拓(ta)”,出版叫“出世”。只有“学堂”而没有“学校”这个词。由于语言在变化,东干语与中国西北方言也产生了某些错位。汉语“贵重”指物品,不指人。而东干语“贵重朋友”是对人的尊称。这些用法和西北现在的方言不一致。

东干语中不少词同我们的爷爷、奶奶、父母说的话差不多。如汉语书面语中的“可能”、“大概”,东干人叫“下罢(ha ba)”,“差不多”“接近”东干人叫“傍间”,“准备”陇东方言叫“虑当”,东干人叫“设虑”,“危险”东干人叫“单悬”,“最后”东干人叫“临尾(lingyi)”。这些与中国西北方言大体一致。

东干语有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许多新名词,一般直接借用俄语词汇,如“共和国”叫列斯布布里卡,“公里”叫克拉蔑特尔等。也吸收现代汉语新名词,如“新闻”。

由于汉字的失传,东干学者创制了拼音文字。1928年创制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1932年又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1954年至今改制并使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就在中国学者讨论汉字拉丁化是否可行,以解决汉字的繁难问题时,东干人却将拼音文字付诸实践,用这种文字保存了大量的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资料。

婚俗与晚清服饰

东干人迁居中亚后,按俄罗斯习惯,其姓名由姓、名和父名三部分构成。除了类似俄罗斯的姓名,东干人还有中国回族姓,如伊马佐夫教授姓黑,曼苏洛娃姓马,尤苏波夫则姓王。

东干人的民族服饰还是中国的旧样式:有镶袖口、镶衣领的大襟礼服,有高底绣花布鞋,有绣花套裤等,穿长罩衣时还要套上夹夹子,配成一套服装。听说过去东干新娘要穿斜襟、开双叉的旗袍,穿绣花鞋和绣花布袜子。

婚俗:新娘子将头发盘起,插上鲜艳的绢花,穿一身水红旗袍,脚上穿一双红皮鞋。新郎由伴郎陪同,身着西装,戴着胸花,只有头上别致的小帽是东干人的标志。新郎由伴郎引领,手捂胸口,一齐向客人鞠躬问好。新娘离开娘家,头上包一块蓝底红花大盖头,连脸面脖颈全遮盖起来。当娶亲和送亲的汽车即将开动时,所有的人都伸出双手接“都哇”。

姑娘出嫁是隆重的活动,要进行3天。过去富足的人家餐宴由9、13或18道菜肴构成。现在有的比较简便,招待客人用油炸食品、饼干和抓饭。东干人一般不喝酒,用茶招待客人。客人走时,厚道的东干主人还要给带上食品。

华夏饮食文化的流向

东干人几乎垄断了比什凯克所有的蔬菜市场。在中亚100多个民族中,东干人以善于经营菜园著称。

比什凯克的蔬菜市场,除了中亚人的大路菜土豆、萝卜外,芹菜、黄瓜、茄子、白菜、辣椒、香菜等应有尽有。东干人还腌制咸韭菜、咸辣椒、晒干的辣椒角等。

东干人还将制作中国醋的技术带到了中亚。市场上也有中国运过去的瓶装醋。比什凯克的市场上每天都可以买到豆腐。豆腐大约也是从东方传过去的。

东干食品同中国的制作接近。东干人的面食,在外国人看来很特殊。比如馒头。外国人吃烤制的面包,不知馒头为何物。随着家务劳动社会化,现在东干人通常都是买面包。面条也是东干人的主要食品,用小麦、豌豆或豆面加工制成。吃时佐以辛辣的调味,用醋、葱、蒜、姜、丁香等调拌。爱吃蔬菜,是东干人饮食的又一特点。东干人也会使用勺子、叉子等西餐用具,但又经常使用木制的、骨制的或竹制的筷子。

另一种语意系统的华语文字

东干文学的“双子星座”,一位是雅斯尔·十娃子,被誉为东干书面文学的奠基人,吉尔吉斯斯坦授予他“人民诗人”的称号;另一位是尔利·尔布都,是东干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双子星座”都是“甘肃村”人,他们去世后都葬在故乡梢葫芦。

东干文学经历了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从没有文字到有了多种形式和体裁的发展过程,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了“宏伟的历史转变”。十月革命前,东干人只有口头文学,包括民歌、传说、故事、谚语、谜语等。这些口头文学有的是从中国带来的,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孟姜女等故事。也有新创作的,如反映东干人西迁历史的。如果从1931年出版的亚斯尔〃十娃子的,也是东干诗人的第一部诗集《亮明星》(启明星)算起,东干书面文学有70余年的历史。

民族精神与中国“根”

苏维埃政权在中亚建立的年代,东干人中出现了一批革命者,营盘的马三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创建的东干骑兵团威震四方。1938年肃反期间,同许多蒙难者一样,马三成被害。尔利〃尔布都怀着深厚的感情写下《楚河的怀念》,是对马三成,也是对东干民族精神的追忆。

苏联卫国战争中,差不多每两个东干家庭就有一个儿女牺性在前线(哈娃佐夫语)。米粮川的“苏联英雄”曼苏子〃王阿洪在库尔斯克大会战中,班排的战友都牺性了,他一个人坚守在阵地上,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一群德寇向他包围过来,叫他投降。王阿洪将炮弹砸在迫击炮钢架上,轰隆一声巨响,英雄与敌人同归于尽。

梢葫芦的雅斯尔〃十娃子则是东干人的诗魂。他不仅奠定了东干书面文学的基础,同时又把东干文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贯穿在他作品中的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东干民族精神的写照。

在中亚大地上,东干人以勤劳、善良著称。抢劫、凶杀等不法案件中,很少见东干人参与;讨饭的乞丐中,没有发现一个东干人。东干农民和家庭妇女中,有不少大学生。他们自食其力,用辛勤的汗水获取劳动成果。

据《吉尔吉斯环球零距离》

上篇:与农民工兄弟把酒言欢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4/20160421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4/21/12840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