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古晓娟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中寻找商机,在新经济的发展中寻求产业高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寻求新的投资领域,瞄准经济需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这是4月17日,首届陕西省中小企业大讲堂上,陕西省人大副主任、陕西省中小企业协会名誉会长、陕西省中小企业专家顾问团专家李金柱作为演讲嘉宾,纵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的战略和我省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省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妥善应对国内外经济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打造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集群。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互联网+制造、能源、农业、商贸、物流、金融六大新业态,大力发展大数据与云计算;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和业态创新,打造煤化工、汽车、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纲要》的一系列措施为我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寻找商机
作为内陆省份,我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已经进入到开放的前沿位置,有条件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十三五”期间,我省要打造一圈一带、两轴三廊战略布局,强力推进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陕西省的中小企业应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坚决把“一带一路”作为外向型经济布局的主战场,鼓励优势企业,装备制造业、能化产业、电力、电子信息产业、有色金属矿山开发与加工利用等企业走出去。把服务型经济贯穿进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发之中,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对外经贸合作区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承载体。
李金柱说:“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善于借船出海,沿丝路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科教文化旅游,也可抱团开发丝路国家能源产业等。”
有效利用“互联网+”发展融合经济
当今社会,技术融合产生了新的技术,学科融合创造了新的学科,产业融合创造了新的业态。中小企业要把融合、耦合、结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军民融合、城乡一体化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大企业融合、产业要素聚合催生一批新产业,发展融合经济,典型的是“互联网+”和“+互联网”经济的出现。
面对陕西电子商务发展比较落后,中小企业发展数量少且品牌价值不大的现实情况,中小企业要抓紧目前的发展关键期,转型升级,积极拥抱互联网+,拥抱电子商务,发展本地农产品、果业、奶制品,打造专业品牌。通过电子商务下乡、农产品进城,实现产业链集群化、电子商务园区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寻求新的投资领域
李金柱说:“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工作任务,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不少机遇。”在去产能工作中,清除了一批僵尸企业,在这些僵尸企业中有好的设备、高技能工人和优秀管理人员,中小企业可以有效利用,使其成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在去杠杆工作中,中小企业可以用较少资金兼并重组一批资金链断裂、负债难以支撑的企业,盘活企业资产,促进自己做大做强,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在补短板中,中央要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建设等领域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陕西本身还存在着现代服务业比重小、外向型经济弱、新型城镇化任务重等短板,民营企业可以将这些作为优选的投资领域,采取PPP模式进行投融资。
瞄准民生经济需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教授在第六届秦势论坛中指出“一带一路”的建设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大强度的开发,对自然的破坏,对水生态的破坏需要关注。古时丝绸之路平均每隔50公里设有一个驿站,但现在50公里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面还不到一个绿洲,现在的生态状况比起以前恶化了很多。”
李金柱说:“绿色生态产业存在着大量商机,中小企业应该抓住绿色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森林碳汇工程建设等蕴藏着无限商机。在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中,在现代农产品深加工中,在生态文明工程的实施中都有中小企业的用武之地。”
省中小企业促进局局长党红忠在会后讲话中强调,当前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正处在全省经济追赶超越发展的新阶段,也处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关键时期,我省中小企业应坚定信心,紧抓机遇,创新升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