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后
户县涝店镇余姚村地处县城以北二十华里的涝河南岸,是县城最北边的村庄之一。据公元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的“严氏合族先茔碑记”记载:余姚村始祖严肃是浙江余姚人,明经举人,西京(今洛阳)通判(副知府)。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宣和”为宋徽宗年号)告老还乡,起程三日,金兵阻窒,难归故里,遂携四子,折西向雍州(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一带)行进,选择了户县以北涝河南岸高埠处居住下来,并把自己居住的村庄叫余姚村,表示不忘根本。
对此,余姚村的祖祖辈辈都知道自己不是当地人,是“客省人”,且知道“余姚”的来历,并一代一代传着。其间,不乏许多传说,亦无人考证。唯独“合族碑记”上的记载是最有权威的依据。改革开放前后,陆续有在外工作的余姚村人,借出差之便,访求余姚村严姓始祖的出生之地,均未有结果。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余姚村的严姓后裔、普通村民严约贵得知其始祖出生的村名。原来,严约贵有一亲戚叫赵荣辉(涝店镇赵王村人)在浙江宁波市国税局工作。赵一次在餐桌和一个姓严的同行谈起干哥严约贵曾给他谈到余姚村严姓祖籍的事,这个姓严的同行说他的老家在余姚市的黄青堰村,该村几乎一村的几百户人家都姓严。言者无心,闻者有意。赵荣辉是个善于联想的有心人,立即想起干哥严约贵所说的寻根问祖的话,并把这一消息牢记在心。后来,赵荣辉回到户县特意把这一意外之得告诉严约贵,严约贵又把这一信息告诉给当时的村支书严展望,严展望立马陪同严约贵去见《余姚村志》编写负责人严育祥(已故)。严育祥一听非常高兴,因为“村志”刚刚编写出版,可以给“老家”寄去,以联“本是同根生”之谊。三人一商量,又找到“村志”主编严文后,让其写一封言简意明的寻根信,给“老家”寄去,让“老家”认同,遂有第一封寻根信的诞生。
寻根信的寄信地址是“浙江余姚市黄青堰村”,信上说:“经宁波市国税局赵荣辉传递信息,我们终于找到我村始祖的出生之地,实属万幸……我们的夙愿实现了,在“村志”中可以补上这一笔了。更可喜的是:我们联宗之后,必然带来割不断亲情的往还交流……首次奉函,语不宜多,顺寄我村始祖严肃暨张氏夫人绘像一帧,‘严氏宗祠’照片一套和四本《余姚村志》,望收存。陕西省户县余姚村‘双委会’。2004年11月8日。附:通讯办法……”
这第一封寻根信,就受到黄青堰村“双委会”的高度重视,立即查阅余姚市的老县志。县志上有严氏家族的人在八百年前流落秦地的记载,遂确认陕西户县余姚村的严姓祖先及其后裔是他们的同族同宗,并寄来黄青堰村的许多资料。从此,户县余姚村的严联合、严稳定等民营企业老板和村干部曾多次到黄青堰村祭祖拜访、寻找商机,被黄青堰村干部村民的热情和赤诚所感动,而黄青堰村也回访过两次,每次对余姚村都有捐赠,关系日密,情谊日深。
2015年的金秋时节,由浙江余姚市副市长严忠苗(黄青堰村人)组团带队的有黄青堰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商会会长及其十七家企业的负责人包括家属在内的47人慰问团,于9月12日专程看望了远在陕西户县的严姓后裔、同根兄弟,并捐赠给余姚村二十万元,让其创设“老年活动中心”,视其情况,再助建一个“敬老院”,真正把敬老爱老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落到实处,让老年人欢度晚年,享受到党和国家以及余姚同胞所给予的温暖。余姚村也盛情招待了慰问团。在招待会上两地同胞代表都情深意切地讲了话。当黄青堰村党支部书记把二十万元善款递到余姚村党支部书记的手上时,两村书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同根兄弟、骨肉同胞的心贴在一处。
这时,全场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