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三秦一怪:家家厢房半边盖

2023年09月12日

走进韩城党家村,你就会领略到古老的石砌巷道,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华美的节孝碑与布局合理的120座四合院。四合院由厅房(上房),左右厢房(厦房)、门房围成。由于党家村民居为党姓富商及其后辈所造,所以结构完整,布局规正、气势堂皇。而过去关中大地上贫苦的老百姓是盖不起四合院的,因此家家户户因简就陋只盖一坡(一排)实用的厢房(厦房)垒砌院墙,就形成了一家一户。随着人口繁衍,星罗棋布,渐成景观和特色。人们幽默诙谐地称其为“陕西八大怪家家厢房半边盖”或“家家厢房一边盖”。

我小的时候(70年代)长安区少陵塬上的人们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半边盖的瓦房。那个年代饥荒岁月,各种生活物资都十分稀缺,然而黄土却随处可见。所以人们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就地取材,黄土和泥,打成高40公分、长50公分、厚10公分的泥胚,干了以后用来砌墙。利用泥胚垒起三面土墙,朝阳的一面留门窗,房顶只需少量的大木头做檩和梁,三面土墙中还有一面做了围墙,这样就节省了院落的空间,解决了用房不足的问题。这样的房子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砖瓦,而且省下了人工。因此民间流传下来这么一个顺口溜“家家厢房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

过去陕西人把房子分为“安间”和“厦房”二类。院子中的“上房(厅房)”俗称“安间”,“安间”房从侧面看是等腰三角形结构,从房顶看是“人字”形。过去位于大门内最前边的位置,一般老人居住。因此称为“上房”。

80年代流行安间房。这时的安间房一般是三开间,在陕西流行的设计是“一明两暗”。中间的房子是客厅,门开向院子。两侧是居室,门开在客厅里。房子的两侧和邻里接壤。这一点和外地并无多大的差异。

院子两侧的房子是“厦房(厢房)”。厦房从侧面看是一种直角三角形支撑的单面斜坡房;从房顶来看是“人”字的一撇。厦房全都是“一边盖”(或称半边盖)单面门窗,背靠高墙的形式。这种房屋结构在国内外较为少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厦房和安间房一样,一般都是坐北朝南或者坐西朝东,三开间房屋。最中间的房子为厅房,是庄严的敬神祭祖之地,也是招待客人吃饭喝酒的地方;最里边的一件为厨房,放有面瓮、水缸、面案子、锅灶和柴禾。老人一般住在厨房,因为锅灶连着火炕,在寒冷的北方,这间房子比较温暖;靠着大门的房子一般住着儿孙。

厦房由于一边盖,因此房屋朝阳,院落宽敞。70年代以及70年代以前院子里大致三分之一种植果树、花木和蔬菜;三分之一作为休闲活动,晾晒的用途;三分之一作为牲口的圈棚或者家禽类养殖基地。这样春有花开,秋有蔬果,夏日晾晒,冬日赏雪。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玩耍,家禽也在院子里觅食寻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声有色,其乐融融。我小时候常常在屋檐下凝望斜织的细雨,璀璨的星空,在梧桐树下编花环、捏泥巴。一边盖的房屋陪我度过了欢乐的童年。

一方水土,一方民俗。陕西农村很多地区处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上,湖泊、水源极其稀缺。因此人们想尽千方百计节约用水,过去家家都有高1米多,直径1尺多的大水缸。因为吃水靠井水,一口井几丈深,打井不易,所以几家共用一口井。在渭北礼泉县、合阳县一带有些地方尤其干旱,据说家家都有水窖,水池等蓄水设备,主要用于蓄积天上的雨水。为此人们也在盖房上做文章,一边盖的房屋房顶呈“斜坡形”屋檐向着自家院子,雨水自然就流到自家院落里。

此外陕西人沿袭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概念,讲究平正整齐。所以我们目之所及,田地相连,阡陌纵横,都像棋盘一样方方正正;街道、村落、城镇、城市的规划与建制都是四四方方的模式与格局。最典型的就是古城西安,钟楼居中,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四座城门,四四方方一座城。而陕西农村,一家一户就是一座小“城”,一边盖的房屋背墙平平整整,连着四四方方的院墙,就构成四四方方的院落。一座座一边盖的“小城”房屋群落,就形成了一个乡镇。十里八乡,整齐划一。一个景致,就形成了特色和民俗。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都住上了南北通透,水泥钢筋建成的高大壮观的楼房。因此单面门窗,背靠高墙一边盖的房屋在城区郊县已经很难见到了。只有在偏僻的小山区还能看到零零星星的几座,而且越来越少了,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我深深缅怀老屋,缅怀童年的岁月。 □崔彦

上篇:国企为什么“近亲繁殖”严重?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4/20160429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4/29/12868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