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精准扶贫先行者

——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原工会主席张雷威的16年社会扶贫之路

2023年09月08日

工人日报记者 毛浓曦

张雷威(左)与帮扶农户交流

阳春三月,陕北黄土高原依然光秃赤裸。走进米脂县沙店镇史家洼村,才能看到山沟星星点点的绿色。张雷威反复提醒村民冯友飞夫妻:“把羊关好,千万别‘跑青’,为了一口草拼命跑,又吃不饱,还会拉肚子。”

2014年冬,张雷威帮扶他们养白绒山羊,这不到半年,大羊小羊关满几圈。“跑来跑去数不清楚,有40多头吧;那边的母牛也下了一只小牛;去年打了十几袋小米、一百多袋玉米、60多袋洋芋,还有黑豆、小豆、杂粮……”站在羊圈里,59岁的女主人苏海燕满心欢喜地给老张报收成。

老张掰着指头帮她算账:“母羊一年下两季,年底能到60只,五一开始剪绒,冬天卖肉,一头按500元算,光这一群羊3万;秦川母牛1万,小牛5000元没问题……今年冬天我来帮你弄,卖个好价钱。”临走,老张半开玩笑:“但你要好好养,养不好我以后不跟你们打交道了。”“是咧,是咧,你就放心吧。”

从2000年下乡扶贫至今,张雷威就是这样,代表陕西省电力公司、榆林供电公司,在神木、吴堡、米脂、佳县、清涧、榆阳等6个县区的56个村定点扶贫,让2000余家贫困户脱离了贫困,过上了充满希望的好日子。

扶感情,扶观念

最初,张雷威到神木县芹菜沟村扶贫,早上进村,晚上返城,三天过去,只认得几个村干部。村民的眼神满是不信任,有的直接问“你也是转一转就回去了吧?”老张心想我可不是“水上漂”。村头废弃的小学有三间房,老张决定在这安家:除杂草,刷房子,安玻璃,盘土炕……

两天后,炊烟升起,村民有些惊讶——这人跟别人不一样!之后,他白天上山挖野菜,实际上是专到地头和村民拉家常;晚上,灯开得亮亮的,引来三三两两谈天说地。

一周后,召开村民大会,“咱村”的村容村貌村情、谁家几口人几亩地几头牲口、谁家娃在上学孩子在哪打工,头头是道。村民刮目相看:这个老张真不简单哩!

十天后,老张采取了第一个行动,把在外打工的劳力、也是各家的主心骨都叫回来栽树。可是当200棵枣树苗刚从外地拉回,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来了。“把他家的,这还栽不栽吗?”村民们拄着锄头纷纷来问。老张心想,首次行动失信,以后还怎么叫人呢。“不就是一点风沙嘛,栽!”他留下一个人做饭,自己带头挖坑浇水。沙粒打在脸上生疼,尘土黏住了头发,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晚上,他留下大家。便饭,野菜,袋装食品,几杯薄酒下肚,话匣子全打开了。

“要和村民交朋友、拉家常。逢到饭点不要客气,村民吃啥你端碗就吃;上炕盘腿,没有凳子蹲下;渴了水缸里的大勺舀起就喝。你不嫌弃,他就觉得你看得起他,才跟你说心里话。情况摸得越深越准,越便于工作,也才能避免搅入村干部和村民、新老干部、不同氏族之间的矛盾。”这是张雷威十几年扶贫的首要经验,也是他到每个新地方工作的下手之处。

不过,老张并非把感情当作手段,他是对农民真好。小到把路遇的村民捎一段、调解邻里矛盾,大到联系医院、帮孩子找工作、随手救济可怜人,不胜枚举,以至于公司的保安都习惯了:“只要是农民来公司,不用问,一准是找张主席的。”

和农民打成一片,老张才着手扶贫,不过最先扶的是观念。村民最关心的是带了多少钱、搞多大项目。一位村干甚至“启发”说:“某某村的扶贫干部放下5万元就再也不用来了。”老张不理会,他只管问:“你们最需要我做甚?”回答往往不是开个煤矿,就是架桥修路,动辄千百万元。

“公司再有钱,也不会漫天撒,天底下没有白吃馍馍的道理,我来扶贫就是要找到一条路子,在关键的地方帮扶一点启动资金,让大家以后能靠劳动长期受益。”16年来,老张不管在哪,都要反复给村民讲这个道理。

对有害劳动,老张极力劝阻。有次开完会,发现地上有不少黑痰。一问,有人在小煤窑打工。“别看现在挣几个钱,将来得上尘肺病还不够药费。”“要命的事,给多少钱都不能干。”村民因此而离开。

还有,改养骡子为养牛,科学、卫生养猪,放弃窑洞羊舍,提升家庭作坊,正确对待疾病,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很多村民的生活生产观念从此改变。

(下转二版)

上篇:重点推进电力等领域价格改革
下篇:社会办医别跑偏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5/20160505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5/05/11850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