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羊的、养兔的、养蜂的、栽植苹果树的……无论是搞养殖的,还是搞农业产业发展的,在延安市吴起县已经呈现一派你追我赶、争相发展产业的蓬勃景象。
这是该县实施精准扶贫带来的巨大变化。2015年以来,吴起县全面启动精准扶贫工作,对全县3369户8879人贫困户采取多项扶贫举措,1199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以包扶到户形式,一包三年。一时间,遍布于吴起大山深处的贫困户家中热闹了起来,整院落,建圈舍,买仔猪……三天两头都有干部到家嘘寒问暖,指导产业发展。
扶贫先解困
吴起县吴起镇王台村贫困户武兆万此前的新房建好已经快两年了,可就是住不进去。三年前,通过申报移民搬迁项目,老武所在的高湾组12家偏僻农户被统一规划搬出山沟,在靠近公路的一处阳坡上修建房屋。去年房屋修成后其他11户人家都搬进了新房,可除去国家补助,老武还欠着工地4万多元,眼看着新房就是住不上。
住新房可以说是老武一家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精准扶贫启动后,老武由于家有一个瘫痪儿童常年吃药,家庭生活困难,被确定为县委书记董强的帮扶对象。董强了解情况后,决定通过社会力量帮助老武解决实际困难。老武两口子对残疾儿子二十多年不离不弃,坚持寻医治疗的事迹被县电视台进行报道。当地三家企业了解情况后决定每家拿出一万元,帮助老武一家搬进新家。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贫困户来说,导致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要想帮助贫困户脱贫,首先要解决一系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吴起县各级领导干部直面贫困户的困难和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真心实意帮助贫困户解决问题。
扶贫要扶志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五谷城镇桐寨村村民张彦生,年轻时勤劳过光景,但由于人口多,仅仅能够吃饱穿暖。改革开放后本以为能过上好光景,却偏偏又遇上疾病困扰,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成为贫困户。
去年春季,吴起县李炜县长来到他家,与他拉家常,了解家庭致贫原因和致富想法,帮扶其发展养猪、种山地苹果。
“我老了,还不顶给我点钱好。”张彦生说,县上领导听他的话当时顾及他的面子便答应下来,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李县长三天两头到他家里去,并带去了小猪仔、苹果树苗和技术员,“逼迫”他新盖了猪舍,栽上了果树。
“半年下来,曾经懒散的老张又恢复了勤劳的农民本色,有了依靠产业发展致富的信心。”该县扶贫办主任王文昌说。
产业去穷根
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要使脱贫户彻底脱贫,必须让他们掌握技能依靠发展产业致富。苹果产业是陕西省驰名国际的明星产业,洛川、宜川等县依靠苹果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县。吴起县以此为鉴,决定发展山地苹果,为贫困户去穷根奠定扎实基础。
“发展产业难,贫困户发展产业更难,但我们必须坚持做,因为相对而言,贫困户对产业的渴望更加迫切。如果贫困户每户都有5亩左右的挂果苹果园,靠承包费他们就脱贫了,还要我们扶贫吗?”主管农业副县长薛德伟说。
为了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在上级对每个贫困人口每年补助1000元基础上,吴起县财政又配套1000元,全部用于产业发展,对贫困户发展产业连续扶持三年;县财政局和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筹措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的通知》,要求包扶单位可在经费中列支,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目前该县已筹措单位经费资金400余万元,另外县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贫困户每户3-5万元贴息贷款的风险担保基金;全县贫困户已发展苹果园3000余亩。
本报记者 胡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