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和与徒弟研判电流运行情况
张玉和在焊接线路板
初夏时节,昔日辉煌的陕煤化集团标杆企业——澄合矿业公司王村矿区已人去楼空。现代化设备在鸟语作伴中依旧矗立绿荫丛中,但已无往日生机……
“矿井已封,设备闲置,一排排楼房已无人居住。这是集团公司深化改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原王村矿党群工作部部长韩斌说,“在这样的状况下,张玉和劳模创新工作室仍坚持产、学、研、帮、带。”
走进工作室,澄合矿业首席技师张玉和正伏案帮助兄弟单位焊接变频装置线路板,徒弟刘浩、李涛围在师傅身旁,仔细观察每一项操作要领、了解每一项线路原理……“这个新线路板一万多元,但换个晶体管就好了,仅需十几元。”张玉和说。
“无奈与坚守,维修与维护,培训与提升,就是我们师徒目前工作的新业态。”张玉和眼含泪水动情地说,“我在王村矿已工作30余年,是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见证者,小到螺丝钉、大到现代化设备的装配与维护,无不渗透着职工的辛勤汗水与真挚感情。如今,只有利用工作室这个平台继续发挥余热。”
“张玉和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8月,是以全国劳模张玉和名字命名的技能攻关和培训机构,也是我省首批命名的“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有国家级技能大师1名,高级工程师3名,技师10名,工程师15名。
“这里走出了全国煤炭行业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陕西省电钳工技术状元李磊;培养出刘玉才、李三全、杨建设、李海川等矿井四大机械技术尖子,输送绞车提升技术工人50余人。”澄合矿业新闻中心主任王交奇说,“工作室编写了培训教材50余册,举办专题培训80余期,专项培训200多名技术工人,培训出30多位机电班组长和50多名技术人才,30多项技能攻关项目和50多项岗位创新项目,创造经济效益1800多万元。”
面对当前持续低迷的煤炭市场,陕煤化集团以“五大”发展理念和中省经济工作会议为指导,去杠杆、去产能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渭北老矿成为本次深化改革的主体。澄合矿业已于今年3月关停六大矿,一线技能人才分批分流至彬长矿业等新建现代化矿区。“张玉和劳模创新工作室”走出去的技师已在各自岗位独当一面。
“在工作室两年多的学习实践,让我熟练掌握了矿井提升、供电等技术。”百良煤矿综合队队长李海川说,“现在在技术上遇到难题仍会和师傅交流探讨。”
山阳煤矿运行队党支部书记杨建设说:“工作室5年多的学习实践,使我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技师、副队长、支部书记,现在又将转岗至彬长矿业公司,在新的岗位上,我一定会继续发扬师傅的劳模精神,为企业作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本报记者 胡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