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把集体力量发挥到极致

——记铁一院电化处“一网情深”创新工作室

2023年09月08日

5月6日,当记者跨进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化处“一网情深”创新工作室的大门时,“勤奋、敬业、谨慎、诚信”八个大字便映入眼帘。此时,几名工作室成员正围坐在办公桌旁进行激烈讨论。

电化处工会主席王韫志介绍说,“一网情深”创新工作室不是以某个劳模或职工的名字命名,而是以电化处技术人员为基础,选拔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中青年人才作为核心成员,围绕生产经营、科研开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大部分是80后、90后,其中35岁以下硕士研究生占到团队总人数的70%以上,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敏捷,勤奋敬业,在科研工作中具有团队意识,能将集体的智慧发挥到极致!”电化处处长李晋说。

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就遇上了“大问题”。当时乌鲁木齐铁路局管内兰新线遭遇多年罕见的大风灾害天气,对运输造成巨大影响。为此,铁一院电化处组建了新疆大风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防风技术研究小组。

2010年春节刚过,小组成员就挺进戈壁滩开始试验。2月的新疆昼夜温差超过30度,茫茫戈壁滩除了耳边呼啸的寒风,就是满眼的荒凉,饿了吃口馕,渴了喝口水,没有施工工具就肩扛手抬。

“十几级的大风让茫茫戈壁飞沙走石,我们的汽车被吹得摇摇晃晃,司机几乎是搂着方向盘才能控制住车。”参与研究的指导顾问宫衍圣说。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室成员历时2个多月按时完成了试验段的建设任务,为兰新二线防风科研的开展夯实了基础。2014年,兰新铁路嘉乌阿电气化改造工程设计被中国铁建评为优秀设计一等奖。兰新线和兰新高铁的科研成果提炼形成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大风环境下高速铁路接触网装备技术条件的空白。

通过此次练兵,电化处培养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打造出了一支敢啃硬骨头的科研团队,创新工作室初见雏形。

2013年,在兰新二线项目接触网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施工方式无法保证接触导线的精确定位,在设备安装后需要进行大量调整。而国外采用精确预配计算技术可以保证设备一次安装到位,但成本高。为此,处里又组建了科研团队,历经4个多月,成功开发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接触网腕臂及吊弦预配软件,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预配项目完成之后,处里决定保留这支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2014年9月,“一网情深”创新工作室被铁一院正式命名。到今年,预配项目新签技术服务外委合同已超过千万元,约占全处新签外委合同总金额的一半。

“在工作室,我们进行着每周一次的头脑风暴,一次次激烈的讨论、交流,碰撞出了一个个创新火花。”创新工作室主要负责人张学武说。

据统计,仅去年工作室成员共创新专利10余项,获得各类技术进步、优秀设计、QC等奖项30余项。在陕西省第三届职工科技节中荣获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2项,先进操作(工作)法3项。 本报记者 古晓娟

工作室成员在施工现场复测

上篇:陕汽迎来开门红的背后
下篇:全省工会专职集体协商指导员培训班圆满结束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5/20160513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5/13/11874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