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位于西安东郊的西北国棉三、四、五、六厂,都在生活区建有可容纳数千人的露天大戏台。这些大戏台,颇似现在的多功能厅:平时可用来开职工大会,周末或节日就请剧团唱戏,放电影。
而我所在的西北国棉三厂的大戏台,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它修建在纺正街正中心的大路旁。有多半个篮球场大的戏台上,灯光音响齐备,还有专人看管。可容纳数千人的会场内,有整齐排列的石凳,四周还有很高的围墙。六十年代初,政治运动多,每逢开全厂职工大会,这里就人山人海,气氛森严。1966年“文革”开始后,这里就成了“大批判”的主战场,群情激昂,口号震天。
最有趣的是,虽然彼时派性泛滥,幸喜当时的厂篮球队还是合谐团结的。为了备战区上的篮球联赛,厂体协把我们队员从各自的派性“山头”中抽出集训。不巧的是,时逢中秋,秋雨绵绵,又没有室内球场练球。若放队员们回去,再抽人可就困难,于是就想到了戏台。因为戏台有多半个篮球场那样大,又遮风挡雨的。只要在戏台边的立柱上,安一个高度适中的篮筐就可练习投篮及战术演练等。也正因为有了这“戏台球场”,球队的训练才有了保证。训练开始,先绕戏台跑圈,然后苦练中远距离投篮,最后演练“联防”和“盯人”。正式比赛开始后,“三棉”高奏凯歌,过关斩将,闯进决赛,与“老对手”四棉争夺冠军……
1976年“文革”结束后,被禁演的古装戏又恢复演出了。戏台,才又真正成了戏台。记得每当周至、户县等地的剧团来厂演出秦腔《铡美案》、《窦娥冤》等戏时,戏台的会场内早早就有人开始占前边的位子。人来了还不说,还用座垫、小凳子占住石凳。正式演出时,人山人海。而来看戏的人群中,又以中老年及小孩居多。看到在“文革”中屡屡被批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又粉墨登台了,老年人感慨不已:“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台,就该让演戏啊。”而小孩子则好奇地问:“这么好看的古装戏,为啥就不让演呢?”
到了八十年代,厂里的职工文艺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差不多每年都搞一两次文艺汇演。而厂里的八大车间及业务、生活、后勤等部门,无不重视在戏台上的亮相和较量。记得1985年厂里举行歌咏比赛,我所在的子弟中学也积极排练节目。比赛那天,我们教工身着西服扎着领带走上戏台,台下的千余名学生为我们鼓掌助威。我们合唱的《英雄赞歌》亮相戏台时,台下的观众都被这激昂悲壮的志愿军赞歌所感动,深获好评,捧回了奖状。而妻所在的厂保育院,文艺人才众多,她们所演出的舞蹈、小品,不仅屡屡在厂文艺汇演上夺魁,还常被选送到市上、省上参加文艺调演。
如今,大戏台及原来的会场,都已被新修建的高楼所取代。然而每当我从那里走过时,就又想到那曾经热闹而又喧嚣的大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