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只是铜川市妇幼保健院的一名临聘人员,因工作能力突出被提拔为院办公室主任。像王海峰这样的临聘人员被委以重任的人在铜川市妇幼保健院还不少。
该院现有职工308人,非在编职工171人,占据了大半壁江山。院工会主席张淑玲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这171名非在编人员,就没有医院的今天,他们在医院改革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作用不可替代。”
据了解,该院的前身郊区医院是在原城关卫生院的基础上建起来的,1999年之前除挂了一块市级医院的招牌外,一切都是乡镇卫生院的水平:医疗设施陈旧、医疗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等因素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最大“瓶颈”。
于是,引进优秀人才、以专业医务人才的带动提升效应结束医院长期低水平运转的恶性循环现状,成为该院改革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该院事业单位编制是在23年前核定的,基数多年未变。这个问题成为医院改革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既然编制不能轻易改变,那就先在工资待遇上解决问题。在院工会的推动下,院领导班子认为要用改革的手段改变现状,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全体职工,必须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在一系列改革措施出台后,他们把临聘人员纳入工会组织,并根据个人的工龄、学历、职称以及职务等层次,按照国家现行工资标准为所有非在编人员发放同档次的工资,缴纳相应的养老、医疗等各种社会保险。
同工同酬是人才兴院的基础保障。现实中,经常存在是否真正意义上同工同酬的争辩,这也是体制下的差异。在执行中,临聘人员把能否同晋升同福利当成衡量同工同酬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院领导理解得更透,体现在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表现好、业务强,就必须重用,让每一个人有发展空间,有尊严地工作。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10年前聘用的几位医生现已成为各科室栋梁骨干,比如曹明是外科主任、王小芹为儿科副主任医师、曹晓彬为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等。与此同时,该院除各种职工福利相同外,他们还为非在编职工提供省、市、院各级业务技能、医德医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机会。在非编职工遇到重大疾病、生活困难、家庭变故时,医院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同时,医院在协调解决非在编职工子女就学、护士下夜班休息场所实际困难等方面也努力实现与在编职工一样的福利。
2011年有一名非在编女职工查出患有白血病,院工会按规定及时给予救助,又号召全院职工向她捐款,由于筹集捐款、治疗及时,这位女职工已经康复返院上班。有部分非在编职工因户口问题影响到孩子的上学,医院便出面与学校、派出所等单位沟通协调,出具相关证明,解决了这部分职工的现实困难。
同工同酬解开了非在编职工的心结,同晋升同福利让非在编职工感受到了医院大家庭的温暖。和谐的劳动关系,带来的是人人为医院发展出力流汗的干劲。近年来,通过改革调整,医院的业务范围得到不断拓展、医疗器械和就医环境得到更新和改变,其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该院已从一个昔日的乡镇卫生院“凤凰涅槃”般转身为享誉当地的妇幼专业保健医院。
本报记者 王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