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盆糯米,两人对坐在盆的两头。只见他们把三片粽叶按约60度角一折,再把尾巴折过去围成漏斗状,向‘漏斗’里填入精心制作的‘料’,然后用尾叶迅速包住。再用一片叶子‘打角叶’,并用马莲径缠好,放进边上的筐里继续包下一个……端午前夕是索根生和他媳妇崔啊一社等索氏粽子世家最为繁忙的时刻。
58岁的索根生32年前从甘肃来到西安,就一直包粽子卖粽子。在大白杨5年、铁路新村3年、西何家村7年、桃园路6年,一直到桥梓口里的回民街……最近这些天里,每天都有四五千个粽子在他们手里诞生。
热气腾腾的一锅粽子让人直流口水,许多人已经排起了队。然而,索根生告诉他们,这锅至少还得两个小时。
“端午前粽子根本不够卖,许多人硬是把我筐里生的粽子‘抢’走了。”被问及去年的情况,索根生喜上眉梢。
儿时的味道索家粽子在回民坊一年四季都卖。“除过端午和春节,平时买的人相对少些,买粽子的都是爱好这一口的老朋友。”索根生说。
有一个叫不上名的“老朋友”经常来买,每次都拿五十多个。他说:“你们家粽子还是儿时那个味,让我总能想起小时候。”
“崔啊一社14岁就开始包粽子了,现在一分钟能包五个粽子,而且大小均匀。跟她搭伴的大哥也差不多。他们一天能包三四千个粽子。”索根生告诉记者,他说自己现在就是把控全过程,“米、枣、粽叶以及煮、焖粽子的火候才是我关注的。”
粽子很多生意人都能做,拼的就是味道。“做粽子简单,但也复杂。简单是因为工序不难,复杂就在于如何恰当掌握每一个环节,让产品受欢迎。”索根生娓娓道来。
索根生用“实在”两个字来形容自家的手工粽子。首先,要用好的原材料,“米用珍珠米,枣用新疆和田枣。”包粽子讲究的就是“一包糖”——红糖、豆沙、玫瑰以及辅料核桃仁。“从糖的饱和度,糯的精度以及口感方面都要严格把控。”
其次粽叶要适合。粽叶不管是新叶子还是干叶子,一定要无病虫,无霉变,无污染。另外一定要大叶子。只有合格的叶子才能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煮粽子得四五个小时。“如果要糯到好处,达到想要的口感,焖三四个小时是必须要做到的。”索根生很认真地告诉记者,即使这两天卖得再火,他们也不会轻易缩短小火焖粽子的时间。
十几年的努力换来了大家对索家粽子的认可。
32年的执着随着索家粽子名气越来越大,有人找他想商业合作,说要量化生产,做包装,进超市,夫妻两人硬是没同意。“我们做不了那么多,转手也会影响保鲜度,会砸了自己的招牌。”索根生坚持量力而行:“卖出去的粽子都体现着索家粽子的品质。”
一锅煮一千个粽子,一次煮粽四五个小时,一天只能煮四锅。
二十多天前开始,索根生已经进入了端午的节奏。
凝望着络绎不绝的客人,索根生沉默半天后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我只做豆沙和大枣两种口味,以后考虑增加蜜枣等口味,把手工粽子规模化,把家族包粽子的老传统传承下去。”
索家粽子与时俱进,也有了包装盒,但索根生告诉记者:“盒子是五块钱进的,粽子还是3块钱一个,绝不加价”。
五个小时过去了,一锅香喷喷的粽子要出锅了。熄火,抽开水,捞粽子,索根生又开始了甜蜜的周而复始。
文/本报记者 王何军
图/本报记者 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