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而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早在十几年前的产权制度改革中,就打破国有股必须占51%的铁律,允许职工、社会资本参股,创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把科研所变成一个具有孵化功能的新型科研企业,生动诠释了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被称为国企改革创新的“陕西样本”。
从一家无资金、无技术、无产品、无项目的小科研所,华丽转身为拥有15家法人企业,经营收入、固定资产、职工人数均比改制前增长了15倍以上,成为我省科研院所中发展最快、效益较好的一家企业。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简称省电子所)用16年的改革创新实践,持之以恒打造混合所有制、股权多元化产权改革的新模式,使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当仁不让走在了我省国企改革创新的前列,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国企改革创新的典范。
那么,国企改革到底怎么改、国企效率如何提高、国有资产如何保值增值?带着一系列国有企业职工和社会关注的问题,记者走进省电子所一探究竟。
面向市场 走混合所有制改革之路
5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省政府附近的省电子所下属公司恒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恒太公司)。
眼前这幢四层高的旧楼就是改制前省电子所集办公、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办公大楼。楼还是那座楼,格局却发生了重大改变。今年34岁的恒太公司总工程师高景旭自豪地说:“别看我们这个楼旧,但楼上有两个公司,三个国家级检测实验室,其核心竞争力和效益都是以往无法比的。”
走进恒太公司电子元件检测筛选中心的几个检测室,职工都忙着进行相关的电子元件检测任务。高景旭边走边向记者介绍:“我们现在的活干不完,80多名现场检测人员有时还得加班。检测项目涉及航空、航天、兵器、核工业及民用装备的多个领域,都是些高精尖项目。”当记者问起今年一季度的产值和效益,他非常保守地说:“能检测100万个元件,产值大概1000万元,效益也就300多万元。”
恒太公司是省电子所实行混合所有制后第一个孵化引进的企业。目前,公司的业务已拓展到全国15个省份的300多家企业,2015年销售收入2300万元,现在一个季度的产值就是成立时一年产值的2倍多,成为行业的“小巨人”。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