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创新思维 焕发劳动竞赛新活力

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李选良

2023年09月14日

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是工会组织的优良传统,是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带领广大职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抓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竞赛始终显示出广大职工投身如火如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动力,成为广大职工提升自我、激发劳动热情、提高创新能力的大平台。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科学运用劳动竞赛这个载体来充分调动、保护、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十三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是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劳动竞赛的内涵和重大意义

劳动竞赛最初起源于1919年5月莫斯科——喀山铁路工人开展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后来逐渐发展为社会主义劳动态度运动,它要求劳动者既要争取达到较高的生产指标,又要养成社会主义劳动态度,以利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问题。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劳动竞赛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就是劳动竞赛的雏形,体现了劳动竞赛的基本内涵,即为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以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为目的的群众性竞赛活动。

工会组织肩负着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发挥主力军的重大政治责任。工会组织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对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激发工作热情,创造和推广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当前劳动竞赛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分析

随着形势的发展,劳动竞赛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存在对劳动竞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热在上头,冷在基层。职工主动性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竞赛参与覆盖面小,效果不明显等。产生这些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思想观念上的不适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的所有制和职工队伍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的新生代职工进入企业,普遍认为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讲竞争,不讲竞赛,职工更加关注个人竞争能力和竞争结果。并且随着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劳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成为一种基本的分配原则,对开展劳动竞赛日趋淡化。

二是竞赛内容上的不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劳动竞赛的内容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注重赛速度、赛数量,忽视赛效益、赛质量。注重赛经验、赛体力,忽视赛科学、赛技能。注重在一线职工、生产人员中赛,忽视在经营管理和科技人员中赛。注重赛生产过程,忽视赛经营管理过程。

三是竞赛形式上的不适应。当前,劳动竞赛的形式已远远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和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与实际有脱节的危险,主要是行政命令式的多,企业自觉主动开展的少,固定、重复式的多,创新式的少,形式主义的多,针对性的少。有的表面上看似轰轰烈烈,实际效果收效甚微。

四是激励方式上的不适应。针对劳动竞赛而制定的激励制度不健全,激励方式方法没有制度化、规范化、量化,随意性较大,偏重精神激励,忽视物质奖励。对劳动竞赛效果的考核评价方法和标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体系。

三、改进劳动竞赛的对策建议和意见

劳动竞赛在新时期要发挥更大作用,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不断激发劳动竞赛新活力。

一是着力实现四大转变,实现传统优势与时代发展的有机融合。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竞赛是以统一的、大型的、体力型的居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竞赛应突出针对性和差异化,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在组织形式注重阶段突击型向常态型转变,把劳动竞赛的机制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和目标管理,贯穿企业生产全过程;在竞赛内容应由单一的劳动、体能型向管理、智力型转变,特别是要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动员一线职工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经济建设建功立业;在竞赛目标上应由追求生产指标型向生产经营效益型、创新型转变;在激励机制上应从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向精神物质奖励并重转变,充分体现利益公平原则,保持劳动竞赛的内在驱动力。

二是着力做到三个结合,推动劳动竞赛不断创新发展。与职工素质提升相结合。市场竞争既是资本、技术、产品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要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关键在于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新时期的劳动竞赛要以创新为灵魂,通过劳动竞赛实现职工素质得到不断提升,成为激发职工自觉为企业献计出力的有效载体,成为职工队伍素质提升的广阔舞台。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劳动竞赛应贴近企业的实际,把劳动竞赛成果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体现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与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相结合。竞赛的主体是劳动者,没有劳动者的广泛参与的竞赛是没有生命力的,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让职工有更多职业荣誉感的激励机制。尊重广大职工在劳动竞赛中所创造的价值和成果,按其创造价值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与职工的晋级、职称评定、评优树模挂钩,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的激励。

三是着力处理好两种关系,形成推动劳动竞赛的强大动力。首先要处理好与党政的关系。劳动竞赛是在企业生产的大环境中开展的,需要多个部门互相协作配合。取得党政的重视支持是确保劳动竞赛顺利开展,确保竞赛方向与企业的目标同向、步调一致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劳动竞赛多是围绕生产经营中某些关键点和关键环节来展开的,这必然要处理好与企业整体工作相协调的关系,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找准对企业整体工作有突破意义的点,发挥这个点的辐射作用,以求更大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劳动竞赛的内涵也将更加丰富,各级工会组织应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不断探索,推陈出新,让劳动竞赛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助推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上篇:国企改革要鼓励创新也要允许试错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6/20160617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6/17/13109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