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杜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发布《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台《规定》旨在规范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促进互联网信息搜索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从具体内容看,此次《规定》的亮点包括落实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提供者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信息审核、公共信息实时巡查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而备受外界关注的付费搜索,《规定》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依法查验客户有关资质,对付费搜索信息逐条加注显著标识,都被作为硬性要求。
《规定》出炉后,作为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公司随即做出回应,表示将切实依照网信办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自身管理,同时欢迎广大网民随时监督举报。提及此次搜索新规,无法绕开过去发生在百度公司身上的诸多案例,从年初百度贴吧爆出的“卖吧”事件,涉医贴吧商业化运作受到质疑,再到4月底的魏则西事件民众掀起声讨潮,舆论对百度公司的讨伐可谓此起彼伏。尽管互联网搜索服务积弊已久,百度搜索“竞价排名”更是饱受诟病,但真正将其作为一个公共话题来讨论,并推动执法者出台相关的监管规定,那些有着重大社会影响的公共事件,其倒逼作用显然不可替代。
魏则西悲剧之所以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魏则西将百度公司的推广内容视为自然的搜索结果,并以此作为就医依据。而对付费搜索内容做特殊标识,无疑会提醒用户在选择并信赖搜索结果过程中多一份谨慎。
《规定》的出台使得过去很多争议得以尘埃落定,也意味着今后处理相关公共事件有了相应的参考。对于广大网民而言,最关注的无疑是这样一则规定能否起到相应的规范作用,梳理其中的内容不难发现,规范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主要依赖于两种力量,一是执法者的监管以及网民的监督;二是企业的自律。这两种力量中,后一种备受关注,百度公司这样的搜索巨头能否以此为契机反思企业的商业伦理和价值观,能否重新审视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于《规定》的落地至关重要。
事实上,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曾遭遇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危机,而从这些企业此后的表现看,一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企业往往既可获得商业利益,也能改善社会形象。一家企业规模越做越大的同时,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变得沉重,由此衍生的新问题和新角色,都迫切需要企业去正视。监管层出台针对搜索服务的规定,对于规范搜索服务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在强化外界监督、监管的同时,百度公司能否确立与其影响力相匹配的企业伦理,无疑也是影响公共利益实现的重要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