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寒冬’下,只有破旧立新,才能突出重围,锻造煤海劲旅!”这是澄合董矿掘一队队长焦听的口头语。
2014年8月,矿领导把一个连续五个月未完成计划任务、全队出勤率仅有52%、安全现状有四名工伤住院治疗、职工队伍人心涣散、井下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职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主将”频频更换,集众多问题于一身的“老大难”——掘一队交到他手里。面对现状,该怎么办?焦昕没有退缩,更没有怨言。
“公平公正才能出生产力”
“这个队伍人心涣散,缺乏斗志已久,必须首先保证职工们的合法利益。”焦昕语重心长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以前的工资分配办法有不合理的地方且执行不到位,个别“刺头”职工凌驾于制度之上,使队伍整体人心涣散。经过调研思考,焦听将地面、辅助、井下、工作面工作人员按照1:1.4:1.7的分配比例进行重新分配,制定了《掘一队工资分配管理办法》《请销假管理办法》等三项制度,细化了井下辅助和地面固定人员的固定分数,电钳工30分、岗位工25分、地面18分,加班或有超任务由值班队干签字付分。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工资分配的可控性,公平透明的分配方式更便于职工监督;另一方面,又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了管理人员责任。他还规定,每天每班公布工分分配情况。
公平公正的全新分配制度,打消了一些职工“新官上任三把火”坚持不久的消极观念,同时也打动了人心。半个月后,职工出勤人数迅速恢复到91%左右。
“执行制度干部必须带头”
新的制度出台后,职工出勤有所回升,但不遵守制度的人依然存在,尤其是几个管理干部,想来就来,说走就走,请销假制度成为摆设。
队上副队长王某,习惯性每月总有几天有事,有时连招呼都不打,其他队干感觉不公平。“管理干部必须带头!”于是,焦昕提出干部按天计算工资,婚丧嫁娶都一样。“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否则就不叫制度”。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焦昕从自己开刀,他奶奶去世请假四天,不拿一分钱工资。“焦队长真是说到做到,心服口服,不佩服都不行!”职工们称赞道。
2015年4月的一天,焦昕下井发现工作面现场没有使用临时点柱,事后调查,是跟班队干袁某表态顶板好,不需临时支护。调查清楚后,在第二天班前会上,焦昕对队干袁某做出严厉批评,要求在三个班前会做检查并处罚500元。他在会上再三强调,“现场管理是重点,作为队干都不管,指望谁管?如有再犯,绝不任用。”
“安全管理先管人后管事”
焦昕说:“在煤矿基层区队工作多年,不能用一种方法去管一群人,要用几种办法去管一个人,才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2014年9月,该队在22517运输巷回收设备,当时斜坡规定提放重车2辆、空车2辆。他在现场时,职工都能严格按规定进行操作。于是,他就前往另一个工作点,但在走出去500米后,他又立即杀个“回马枪”。这一枪确实“杀”出问题,当班班长樊某、职工黄某、崔某3人超挂2辆车,一钩挂了四辆车。他立即现场宣布免去樊某班长职务。上井后,又对这3人进行了严厉批评和耐心说服,3人承认违章事实,接受了每人1000元罚款并在班前会上做检查。班前会上,焦听当着职工的面承诺,这三个人一年内如没有类似违章,罚款数额全部返还。没成想,在2016年元旦全队的联欢会上,樊某三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良好表现领回了当初的罚款。
“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文化程度不高的掘进队伍已难以适应当前的形势。如何提高队伍乃至所有队干的业务素质,成为焦昕工作的重点。
在矿上“党员责任区”创建活动中,焦听协助支部书记到现场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制定“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他白天带领党员和职工在示范区开展创建工作,晚上同支部书记一起对照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焦听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为了进一步抓好设备管理促进安全生产,他下定决心学习综掘机各项技术,先后利用业余时间对照学习了《综掘机司机》等书籍,解决了4项应用中的难题。同时,他还认真学习《安全操作规程》《白国周班组安全管理法》等业务书籍,并积极用于实践,认真开展班组“自主管理”和全队“全员查隐患”活动。近两年,该队隐患整改率始终保持在100%。
“用心待人队伍才能走得远”
队伍步入了正轨,焦昕又把他的满腔热情奉献给了职工。原地面单位一职工闫某,因妻子患有严重疾病,常年就医导致家庭生活困难。于是,他便申请到掘一队工作。焦昕了解到他家的实际情况后,就将其安排在库工岗位,在多劳多得的情况下,保证了闫某的收入。后来,焦昕陪妻子在西安交大附属二院住院手术时,无意中听说附属二院有一种本院研制的药能治闫某妻子的病。于是,焦昕一次性给闫某带回了500元的药,送到闫某家中,令其感动不已。
两年里,他用激情和责任书写出一串串令人赞叹的数据:职工出勤率由原来的52%提高到96%;安全生产实现了“零”目标;生产任务、工效提高了22%;工程质量优良率实现100%。焦昕用他交出的完美答卷,正一步步以他满腔的热情,在煤炭的“寒冬”里,默默无闻地耕耘着属于自己的天地。 (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