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系列之四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探幽

2023年09月14日

有关鱼水的图画

专门说这里的鱼和水有关的话,因为在心里它们带给我的心灵愉悦和精神享受,将旷远而持久。

实在出乎我的想象,湿地的鱼类有1000余种,占全国鱼类种类三分之一。在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的渔园,有“水中活宝石”美称,相传被视为寓意吉祥的锦鲤,体格健美、色彩艳丽、花纹多变,水中游行的姿态仿佛是神话世界里的一条美人鱼。导游说,她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有很高的饲养价值。因为渔园的水温适中,光照条件好,水生生物资源丰富,为在这里生存的鲤鱼、鲫鱼、白条鱼、锦鲤等鱼类提供了觅食、产卵、繁殖的场所,其中锦鲤被称为是它们的佼佼者。

夏日的傍晚,坐在渔园岸边,手持一根钓竿,看恬静的时光在鱼竿上流逝,感受“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那一种悠闲自得的境界,其时的慢生活享受,令人物我两忘。之后,若再去观赏渚洲环碧、灞水北泊、灞野堤洼、寒梅曲水、火晶映波之美,便又有了一种禅意的美感。

说到渚洲环碧这个景点的感受,不由地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渚洲芳草碧,溪流深水清。清清碧波,拍岸三洲烟水;萋萋芳草,绕堤十里春风。”感受灞水北泊,观赏灞河的苍茫和跌水瀑布风光,风景和情怀便自然在胸中宽阔起来,随之心中对生活、对问题的思考路径也宽阔起来。由此,灞野堤洼的风光,又将人的步伐自然地从黄色的土地上吸引至清透的碧波之畔。驻足远眺,“夏雨清波肥芡草,秋风白露壮芦花”的景观便跃入眼帘。寒梅曲水、火晶映波之美,美得让我竟然找不到恰当的语句来描述,只好等待后来读才子佳人的美文吧。

然后,再换一个角度,感受这里的水和丘组成的整体画面,像极了“千岛湖”。其中究竟有多少个湖多少个岛,我没有去数,但见一双双在湖中泛舟或岸边相依或在岛上的密林中亲昵的人,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甜蜜幸福和旁若无人般的美好享受。

夜晚,听荷塘蛙鸣,身心仿佛回到了在乡下的儿童世界。更为难得的是,这里的荷塘水榭回廊建筑给人提供了一个安静、私密的空间,可以说平时不方便说的话,谈情说爱也好,让合作发展也好,所有的发声便会从心底而出。

与水有关的美,在这里还有一个叫湿地水街的地方。它的美,美在建筑,美在淳朴。一组保持关中原有村庄风貌的滨水小筑,是为游客专门提供的休憩中心,设有精品餐厅、休闲茶苑、文化广场、花田花海、西入口停车场等,集餐饮服务、赏景游览、文化展示等多种综合服务。身置临水而建的湿地水街,远眺湖面,湖水就像一块温润的碧玉,当有微风吹来,水面便轻轻地泛起一层层鱼鳞般的波纹,此时呈现在人眼前的一切,别有一番“灞上烟柳长堤,关中风情广运”的生动景致。

食物的味道是品尝出来的,而这里的自然、建筑和人文给人的美,激荡人的心灵,渗透在骨子里。

莫道江南风光美,此地风光胜江南。

她的前世今生

与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结缘,可谓是一见钟情。然愈是在心中看重,愈是想知道她的前世今生;愈是了解深入,亦愈是在乎和敬爱。

读史得知,早在先民时代,浐灞地区就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半坡彩陶文化;春秋时期,秦穆公从这里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千里地;两汉时代,刘邦在这里“还军霸上,约法三章”,建立了汉家天下;及至隋代,浐灞地区作为通往长安的重要通路,乃建多孔石拱桥,后称“隋灞桥”。唐朝时期的浐灞地区是长安重要的水源地和水运要道,百舸争流,千帆竞翔,烟柳画堤,白鹭翩跹,“灞柳风雪”的绝美景色名扬天下,众多达人贵者纷纷在此修建“离宫”,由此,浐灞地区在古代历史上便有了“浐灞之间,三秦辅胜”之说。

据传,名字存在至今的广运潭,曾经是繁盛一时的“水陆码头”。灞河和浐河因舟楫之利,曾经是长安水上交通要道。汉武帝曾开挖了一条从长安潼关接连黄河的人工运河,长三百华里,号称“漕渠”,把江南和中原的粮食和财货,运往长安,保障京都的供给,成为封建王朝的命脉。然而到了唐代,“漕渠”已经淤塞。唐朝虽然强盛,可是由于关中土地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每遇歉收之年,长安的粮食供应就成了大问题。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唐朝对全国水运进行了改革,重开“漕渠”,并在长安东郊望春楼下开拓了著名的水陆码头——广运潭。唐玄宗在广运潭上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水运博览会,全国各地的租赋、贡品均需乘舟顺渭河溯流而上,至浐灞广运潭,而后再转入长安,此次水运博览创世界博览会之开端。随着唐朝的衰败,广运潭的水面不再漕船如梭,不久漕运也因为战乱无人管理而致运河淤塞。

近代以来,一方面由于气候变迁,上游来水逐年减少,另一方面位于城市边缘的浐河、灞河,承担着日渐沉重的城市泄洪和排污功能,生态功能逐渐弱化,浐灞的自然美景不复存在。河流污染、垃圾围城、挖沙成灾成为威胁浐、灞河的三大生态灾害。建国以来,浐灞河西安城市段洪灾损失已超过12亿,挖沙还造成灞河桥垮塌、陇海线中断。

之所以把话题扯到浐灞区域、浐、灞两河和广运潭的历史,是因为位于浐灞地区的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与他们密不可分,她就是他们的组成部分,且是他们今天的骄傲。

踏着新时代发展的脚步,浐灞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2004年9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在广泛综合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设立了生态型城市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7年后的浐、灞河三角洲,“西安世园会”在这里成功举办,使这里俨然成为西安的“绿肺”和西安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2008年,浐灞生态区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编制了《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同年11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了该项目,成为陕西省首批列入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项目之一。2009年,经陕西省发改委批准,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正式立项;至此,该项目先后被西安市为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和西安市十件惠民实事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迅速脱颖而出,以非常靓丽的气质展示在世人面前。 □杨志勇

上篇:今夜的月亮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7/20160705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7/05/13161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