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资委在《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中表示“自2012年以来,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处置低效无效资产1080亿元。”
“产权市场处置”,大致流程是把相关资产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估后,确定股权的价值,进入到股权交易市场交易,有意向的投资人通过摘牌,把股权变更到名下。
但是,对于低效无效资产的界定,不同行业的央企理解并不相同,也有企业将亏损不良资产划入低效无效资产的范畴。
据悉,对于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还可以关停并转,国资委研究中心处长王绛认为,非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进场交易,才能实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而且,国有企业需要主动及时地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才能占据产业发展的高端。
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必选
一直以来,“通过产权市场处置的国有资产”,主要针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而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则另有办法。
王绛直言:“这是一条红线,只有坚持这条红线,才能避免国有企业在处置资产时,出现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在今年7月初刚刚公布实施的《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企业国有资产交易应当遵循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
一名国资研究人士表示,除了涉及的非主业资产,亏损不良资产,还有一部分是相关设备竞拍交易。他举例表示:“好比说某家央企在5年前为了生产需要,从国外引进了一定数量的机械设备,之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企业又引进了更先进的机械设备,相当于淘汰了原本的先进设备。那么,对于这家央企淘汰落后的设备资产,对于其他很多企业来说仍算价值不菲且先进,所以这些资产的处置就要经过机构评估,并进入产权交易所去竞拍”。
在这一轮国资国企改革进程中,为何不同企业、不同部门的理解界定不完全相同?
王绛表示,国资委没有必要为企业去细化具体指标,来框定具体央企的相关资产属于低效无效资产范畴,企业自身最清楚低效无效资产的范围,而且,各行各业资产收益率不一样,很难进行固定的量化统计。
混改助推资产处置
王绛表示,未来处置低效无效资产,除了通过产权市场交易,还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低效无效资产稳妥有序退出,加快退出长期亏损、产业前景不明、缺乏控制力的资产,推进去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的工作。在关停并转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来推进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
王绛表示,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随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进,企业转型越快,低效无效资产也会越来越多,只有加速处理这部分资产,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央企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更明显的优势。而且,处于完全竞争领域的央企,在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时难度相对会小一些,王绛说:“国有企业需要主动及时地处置低效无效资产,自己不主动在产业演进中引领产业的发展,不占据产业发展的高端,迟早将被产业的发展所淘汰,而且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也要关注这一点,经济规律在审视每一个企业时的眼光是平等的”。 (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