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马建国:用行动阐释永不过时的实干精神

2023年09月14日

2003年,他成为北元第一批员工,参与了北元化工1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100万吨/年聚氯乙烯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与生产经营。他与北元风雨兼程13年,攻坚克难,全身心投入到生产线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他就是北元化工分公司聚氯乙烯分厂厂长马建国。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在北元化工,提起马建国,大家无不交口称赞,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无私奉献、任劳任怨——这都是人们推崇的职业精神。2011年4月,建厂初期,设备运行不稳定,乙炔分厂硫酸清净塔因为板换泄漏,冷冻水进入硫酸清净塔内,硫酸吸水大量发热造成乙炔气碳化严重,清净塔被堵塞,无法正常生产造成系统停车。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时任乙炔分厂厂长的马建国带头穿起防护服,钻进刺鼻的硫酸清净塔中,拿起铁锹将塔内的废填料往出掏。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一鼓作气经过连续4天的奋战,清净塔终于被清理干净。为了防止板换再次泄漏,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马建国决定给硫酸清净塔硫酸板换增加一台备用板换。说干就干,他积极地联系施工队,亲自现场测量管线,画图设计,忘寝废食,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段时间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能带领大家尽快摆脱现状,让生产正常。

“搞科研,要敢想、敢试、敢闯。”

马建国的办公室很简单,一台电脑,一个书柜,桌上摆满了《安全规程》、《聚氯乙烯》等书籍杂志和写满字的笔记本。他坚持“敢想、敢试、敢闯”的工作精神,大胆创新,努力寻求改进,在他的带领下分厂科技成果丰硕。通过对聚氯乙烯生产工艺的潜心研究,2015年完成了电石自动取样器、湿法自动加料系统、除尘器改造、循环水回用干法乙炔等4项技改项目的实施投用,提升了自动化操作,大大降低员工劳动强度,避免了安全风险。马建国与分厂其他人员共同研究的“一种新型刮板机”、“刮板机链条防脱销结构”、“新设计刮刀”获得国家三项专利。他还组织分厂员工申报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9项。在实践中他潜心研究,与设计人员反复探讨和实验,进一步优化了系统工艺,降低了原辅材料和能耗消耗,硫酸单耗由25kg/吨PVC降低到16kg/吨PVC,电石单耗年初1.35降至1.32吨PVC消耗,可节约成本6千余万元。

工作中,他积极带头撰写论文,撰写的关于干法乙炔生产改进措施的《干法乙炔装置设备的改造及应用》《干法乙炔生产系统的优化改造》《干湿法乙炔生产工艺对比分析》等论文在《聚氯乙烯》杂志上发表,论文《干、湿法乙炔生产工艺对比分析》获得第35届全国PVC行业技术年“恒星杯”优秀科技论文奖。

“生产管理需要敢碰硬、攻难关。”

干法乙炔工艺具有节水、安全、利用率高、所产生电石渣为干渣等优点,备受化工企业青睐。乙炔分厂拥有全国最大干法乙炔项目,干法乙炔装置自投产以来,新工艺也给生产操作带来了诸多新问题,设备检修频繁、发生器效率低及操作劳动强度大等因素困扰着乙炔分厂的每位员工。

在这种情况下,担任厂长的马建国倍感压力,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马建国没有退缩,带领团队想办法、搞创新,不断开拓新局面。干法装置运行两年来,在他的带领下,通过摸索形成了干法生产操作法等技术文件,通过突破一个个难点,将限制公司产能的干法乙炔经过不断的技改使得产能得到释放,装置运行稳定性得到大幅提高,系统负荷可提升至110%,保证了100万吨/年聚氯乙烯达产目标;通过对干法乙炔工艺的改造,生产稳定运行,产能大幅提升,同时也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为提高公司产品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面临分厂人员队伍年轻化,经验不足,安全管控还不到位,工艺技术还不够先进等问题,作为分厂一把手,马建国带领广大员工一起想办法、定措施、搞技改,保生产;在基础管理中他抓培训、出制度、定标准,建流程,力求管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通过改进绩效管理,优化绩效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不断提升团队团结力、执行力、创造力。2014年至2015年,马建国带领的分厂团结奋进、开拓务实,实现了系统“达产达标”、“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高效优质生产”目标,分厂未发生安全环保及停车事故,生产超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全面实现了满负荷长周期生产。 (郭瑞芬 李渊)

上篇:张小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7/20160719M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7/19/13205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