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服务养殖户永远在路上”

2023年09月14日

“小时候家里生活贫困,心里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够吃上一顿肉,于是天天盼望圈里的小猪能快点长大。”前不久被评选为“汉中市先进工作者”的汉中市镇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高级兽医师王清爱,谈起自己的职业因缘时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1993年高中毕业面临报考大学的专业选择时,王清爱果断地舍弃了众多热门专业,报考了西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立志当一名“猪倌”。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就职于广东海康兽药有限公司、中澳合资东方澳龙有限公司,从事兽药研制和推广工作,在深入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一些养殖户、场以及兽药经营企业的工作中,频繁地接触到了众多的养殖人、服务养殖企业的培训师、畜牧兽医专家。南方六年的专业工作履历,不仅使他开阔了眼界,而且学到了南方发达地区的规模养殖、牲畜疫病防治的先进经验。2004年,在汉中实施的人才引进计划中,他毅然放弃了在合资企业的高薪工作,回乡当起了“猪倌”。

一个地方要实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有一支懂技术的畜牧员队伍。王清爱回到家乡,时逢乡镇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组织上将技术培训考核任务交给了他。他一边积极认真备课,准备培训内容,一边组织原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参加培训。经考试考核,录用了57人为全县事业编制的专职畜牧员,同时协助各乡镇选拔培训村级防疫员220名,在全县建起了乡、村畜牧兽医服务队伍。

“牲畜免疫和疫病诊断防治是发展养殖业的关键。”随着畜牧产业的发展,培训养殖户畜牧技术的培训任务越来越重,而他却乐此不疲,年复一年,为对养殖户进行集中培训或入户指导,他先后举办了30余场次培训,培训3000多人次。

很多时候畜牧的疫情对他来说就是命令。2012年春节后,了解到小洋镇儒成养猪场出现母猪死胎增多、小猪不明原因死亡的情况,他迅速前往实地认真调查分析原因,随即与畜主根据成因,制定防控方案,并先后5次到该场采集检测样品400余份次,结合临床观察,制定了科学的免疫程序,解决了长久困惑该场生猪的疾病困扰。目前该场通过市级标准化验收,猪存栏800多头。近年来,他又先后为企业采样及指导采样7200份、药物敏感样品3800份。结合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为养殖企业分析总结,制定出了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30余个,为该养殖企业增加效益500万元。

发展养殖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吃苦耐劳,服务养殖业的兽医技术人员更要能吃苦。2014年7月,泾洋镇安娅梁村一家养殖户母猪难产,因不通公路,居住太偏远,加之乡村兽医觉得自己技术水平有限,担心解决不了而无人愿去。该养殖户将求助电话打给了县兽医站。王清爱得知情况后,立刻带上手术器械和药品,挎上出诊箱,翻山越岭,步行三小时到达养殖户家,顾不上休息,立即对难产母猪进行检查。经过仔细检查,确定已是死胎,无法自然分娩,立刻实施了剖腹产手术。他七天后电话回访,该养殖户高兴地说:“母猪活下来了,幸亏王医生来得及时,不然损失就更大了”。为了解决这些地处偏远农户的生态猪养殖技术问题,细心的王清爱建议站上及时印制了养殖联系卡,方便养殖户随时联系,但是因此却给他带来了一种“喜悦的麻烦”,平均每天都有养殖户给他打电话,咨询养殖技术和畜牧疾病预防。

在为养殖户搞好服务的同时,王清爱的专业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他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荣获陕西省畜防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11月参加第二届全省动物疾病防治知识竞赛中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2014年获全省防疫技术大比武三等奖。正是因为有王清爱这样的技术领头人物,促进了镇巴县畜牧产业的壮大发展。

记者写就此稿电话联系王清爱,正在乡村采集畜牧血型的他说:“作为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服务养殖户永远在路上!”

本报记者 杨志勇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让工匠由幕后走到合前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7/20160720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7/20/13208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