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平方米的装配间,绕着墙壁摆放了半圈的台面,台面上摆满了各种工具、已经组装好的部件和正在组装的军用产品部件。这是渭南市劳动模范、陕西红岭机电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装配技师王翼俊的“一亩三分地”。
在外人看来有些杂乱的生产车间,一件件陈旧的工具在王翼俊心里那却是古董般的宝贝。“台式钻床、老虎钳、平行管三件大工具,其余都是小工具,微米尺、卡尺、千分表十多种测量工具,上百种刀具,顶丝从1毫米到3毫米……”张翼俊如数家珍般给记者一件件介绍着。
“王翼俊是一名不可多得的骨干型技术人才,承担着军用产品的装配、新品试制及工艺改进等方面工作。”红岭公司工会主席金辉自豪地称赞着王翼俊,“经他手装配调试的装备在陕西,甚至在全国也是唯一的!”
日常工作中善于思考的他,类似小改小革举不胜举,改进壳体多方向钻孔工具、设计出中心框架调试设备、将手动电钻改为电动,他与技术人员共同改制的研磨工具解决了某杯状体直线度及同心度差的难题,获得了好评。经他改制的台式钻床,解放了左手,提高了工作效率。
因公司保密要求,他只能给记者示范经他改制的最普通的,他最常用的工具——台式钻床。
“这个开关本来安装在钻床左侧,需用左手控制。我重新安装了一条线路,将开关放到桌子下面,用脚来控制。左手省出来用来按压配件,避免钻时配件乱动。”王翼俊一边介绍一边示范着。
王翼俊还勇于承担难活,别人怕啃的硬骨头他偏偏不怕。
2014年,新式某产品试制过程中,有几个部件装配要求非常高,一丝的偏差都会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眼看着交货期一天天临近,装配好的部件达不到技术要求,领导急得团团转,王翼俊看到此情况,主动请缨。
有同事关心地说:“算了吧,专业的技术人员也没能解决的问题,你能解决得了?”
王翼俊微微一笑,什么话也不说。废寝忘食,查阅大量的专业书籍,请教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反复试验,反复推敲,最终解决了困扰的难题。
在后期的零件加工及装配中,他仔细分析研究图纸工艺,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装配出的产品性能更加稳定,达到部件装配的技术精度要求,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为公司产品质量树立了良好信誉。
同他30年的同事,铆焊车间焊工宁可云说:“王师傅能干,热情,技术顶呱呱!”
王翼俊除完成好本职工作之外,还经常配合市场部参与XX产品售后服务工作,保证顺利交付,2015年全年累计售后服务26余次。
工作多年来,王翼俊从未出现任何质量安全责任事故,连续七年被公司评为模范员工,是大家公认的好工人、好同志。2014年被授予渭南市“金牌工人”光荣称号,2015年被评为第三届渭南市“劳动模范”。
公司工会主席金辉说:“在国家倡导工匠精神的今天,工匠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报记者 古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