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志勇)近年来,我省从六个方面强化措施,狠抓重点工作,推动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新发展。仅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私营企业5.11万户,新增数同比增长21.7%;纳入统计核算的4455户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81.8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位居全国各省市第四位,高出全省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速7.1个百分点。
从全貌看,“短板”意识得到不断强化,形成多部门联合发力局面。省委组织全省27个部门,对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开展了大规模深入调研,研究制定了支持政策;省人大常委会听取省政府关于大众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汇报,并组织专家开展询问,重点督查落实有关扶持政策;省政府成立促进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28个成员单位建立了包抓服务重点中小民营企业制度;省政协开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调研。省级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放管服”政策,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着力开展培育全省行业、成长、创业“三星”企业梯队工作;分类指导抓好全省193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发展,特别是抓好西安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项目建设。
省政府连续多年对中小企业和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进行年度考核,对先进市县区政府给予通报表彰;省委考核办将非公占比指标列入各市县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有力推动了全省各级加快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工作的积极性。
从财政支持方面来看,力度不断加大,有力推进了企业转型升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23亿元,引导和撬动上百亿元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的投入。全省各市县均已建立了支持中小企业的相关资金,“十二五”累计支持81亿元。
去年7月,省中小企业局与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金融办联合,组织专家服务团,深入各地市和重点企业,推进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对成功挂牌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取得显著成效,截止目前全省新三板挂牌企业已达100多家。
同时在2012年,陕西建成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带动12个市(区)级综合窗口平台和30个重点县区服务平台建设,100多个县区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带动社会服务机构1000多家,企业用户覆盖全省。
“十三五”期间,陕西将以促进“做优、做强、做大、做多”为目标,重点实施中小企业成长梯队培育、“千企示范、万企转型”、互联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应用提升、品牌培育、融资拓展、人才兴企等八个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