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巴山的平利县,近年来,在探索和创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城镇化、移民搬迁、精准扶贫方面,摸索出了一条新路——
平利县有23.6万人口,属于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扶贫县。2010年,该县遭受“7·18”特大洪灾后,按照省里的部署,许多地方要实施移民搬迁。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有的家庭积蓄少,主要成员劳动技术缺乏,没有稳定的收入保障……面对这些问题,平利县的决策者认识到:“决不能一搬了之。”
调研后发现,平利县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工产品,大部分工序需要手工完成,具有工人上手操作快的特点,非常适合需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妇女就业,对残疾人和就业困难群体亦有很大帮助。
“靶向”摸清后,平利县随即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进行有机“捆绑”,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新建集镇,通过培育增收产业,推广“社区+工厂”的脱贫致富模式,引导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和增收。
“这一办法不仅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还有效解决了‘三留守’等社会问题,实现了群众不离乡土就能发家致富的梦想。”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说。
如今,“社区+工厂”这一模式,不但让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更让国家脱贫攻坚大战略在平利落地生根。
搬得出稳得住
搬得出是前提,稳得住是关键。平利县的搬迁工作不仅改善的是群众生活安居的环境,更是为他们找到了致富的新门道。
老家在八仙镇的张清群,根据移民搬迁政策,在平利花园分得了一套二室一厅的廉租房,一年只需交纳800元房租。去年,她参加了县上组织的技能培训,并在平利社区的嘉鸿手套制品有限公司当上了工人,现在月工资1800元左右。她说:“党的政策真好,现在不仅有房住,而且有了稳定的收入。”
原居住在高原村高山九组的李玉坤,房子破旧不堪,遇上大雨,总担心房子垮掉。2011年,他按照“政策补一点、银行贷一点、自己筹一点”的方式,从大山深处搬到了高原社区,不仅住上了2层小洋楼,还在高山老庄子建起了养蜂场。如今,他卖蜂蜜每年收入近10万元。
原来住在高山上,进城卖蜂蜜来回得大半天,现在他搬进了社区,出门就是国道,坐公交车10分钟就能进城,卫生室、便民超市都在家门口。“如今,我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李玉坤逢人便说。
“双薪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流转给大户了,农民如何脱贫致富?“双薪农民”成为了平利的一大亮点。
平利县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农业产业技术人才,使农民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鼓励引导他们进入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社区工厂打工,改变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习惯,使其成为既收地租又拿工资的“双薪农民”。
何国英是长安镇中原村五组农民,家里1.3亩水田流转给申草园茶业观光园区,然后在园区长期打工。谈起“双薪”,她高兴地说:“原来一直想做点别的事,可又要种田,到最后啥也没干成。现在好了,1.3亩水田今年收租910元,每天专心在公司从事包装、销售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和何国英一样,中原等村80多人在土地流转给园区后,到园区从事种植、管理赚取劳务工资,同时每户每年还能收取几百、几千元的土地租金。
据统计,平利县19家涉农企业、85家合作社、300家产业大户已结对帮扶贫困户3000户。如今,该县一大批农业园区、规模企业、社区工厂建成后,近2万农民就近成为“上班族”。
“风景”变“产业”
“女娲茶香飘天津、最美乡村醉天下”。5月25日在天津推介会上,平利现场签约茶乡水街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项目及女娲茶、绞股蓝等购销合同8.86亿元。这是平利茶饮产业有史以来签约之最。平利把“风景”变“产业”,让美丽成为保值增值的财富。
平利有灵山,有秀水,有茶香,这让平利人萌生了“借景生财”的致富梦想。该县把茶园休闲观光做为中国最美乡村建设的重头戏,实现生态茶叶和观光旅游相融合。将观光茶园融入到“一城一镇、一峡一山、一村一园”核心景区景点中,实现山、水、茶、人的共生互融。
如今,“登茶山、采茶叶、对茶歌、观茶艺、品富硒茶宴”最美乡村游在平利日益盛行。每到周末、“五一”、“十一”,北京、湖北、西安、安康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去年,该县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22家旅游商品企业销售女娲茶、金陕红、绞股蓝等富硒特色农产品3亿多元,220家农家乐带动1100多人就业脱贫。
通讯员 熊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