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工业企业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医药、纺织为主导产业,企业普遍是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大,失业调控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近几年,该市20多户企业破产改制,1万名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装备制造、电子行业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生产经营困难,纺织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就业岗位不稳定因素增多。
几年来,咸阳市逆流而上,通过转岗培训援企稳岗,有效保障了企业渡过难关,防止了职工大面积失业。可以说,政府预防失业促进就业长效机制中“转岗培训补贴”援企稳岗成效显著,催生政府与企业共同稳定的新型关系。
连日来,记者走进咸阳市几家大型企业,深切地感受到,当地企业在抓转岗培训工作时把富余人员转岗培训工作作为有效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维护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常抓不懈,通过积极有效的组织和实施,转岗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从2011年以来,由于铁路建设资金的严重缺乏,位于咸阳市秦都区的中铁一局四公司参建的京福高铁、云桂高铁、西宝高铁等大型项目基本处于停工状态,职工息工待岗,各类材料机械设备闲置,职工基本经济来源无从开资。以上停工项目,使公司1000多人处于待岗状态,占职工总人数的40%。
面对这种困境,公司组织人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全面分析、对比了使用外部劳动力队伍和使用企业富余人员转岗培训上岗的利弊关系,认为富余人员对企业忠诚度高、责任心强,关键时刻能顶得上、靠得住,这些是外部劳动力队伍所缺少的。
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转岗培训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扎扎实实组织和认认真真落实,才能确保培训质量。
在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该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对企业内部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大量富余人员群体更加关心、关注,持续开展富余人员转岗培训,目前已形成一定的机制。有不少富余人员已经成为各岗位的技术骨干和业务能手,在实现他们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和中铁一局四公司一样,作为生产石油专用钢丝绳的定点单位——咸阳宝石钢管钢绳有限公司也经历了这样的阵痛。2008年至今,该公司陷入技术落后、产销不畅、效益下滑,难以适应严峻的市场竞争局面的困境。
2009年起,企业破釜沉舟开始推进具有“做大做强装备企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重要意义的整体搬迁改造、产品升级换代工程,由渭城区老厂区搬到秦都高新经济产业园壮大发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近200台新购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和原有设备的搬迁改造,全面进入试生产阶段。与老厂区设备相比,新购设备的特点是技术先进、性能好、效率高,同时对技术、维修及操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要求较高。由此员工们普遍担心自己不适应新厂区的岗位要求无岗失业,公司和上级部门也担心由于老员工失业而对企业和社会造成稳定问题,影响生产经营秩序和市场竞争能力。
为了妥善解决人员安置问题,确保搬迁时期人员稳定,努力做到搬迁后每一位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公司重点对钢丝绳生产操作岗位的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并分期分批进行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岗位知识等培训。具体是以岗位适应性为培训重点,以师带徒现场操作指导为主要方式,最终实现全员转岗安置。通过对1000余人的转岗培训,使其熟悉新的工作环境安全及规章制度要求,掌握新设备性能和新工艺技术,以适应新环境、新设备、新工艺。
“公司不仅没有因为搬迁工作给员工个人和社会造成任何稳定和就业压力问题,而且积极拓展岗位,接收富余劳动力,直接促进了当地就业。”该企业负责人感慨道,企业在整体搬迁改造、产品升级换代过程中,以培训为手段,以岗位适应性为重点,花费资金开展培训转岗工作,基本实现了员工全员安置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咸阳市委市政府抓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纺织行业这一机遇,作出了建设咸阳纺织工业园区的决策部署。根据纺织企业退城入园面临的问题,2013年初,咸阳市政府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尽快解决咸阳新兴纺织园区建设纺织企业职工安置有关问题的请示》。经省政府批准,2013年至2016年,咸阳市连续3年使用900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纺织企业转型升级,为职工发放社保补贴,进行技能培训,帮助企业顺利入园,保证了纺织行业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2012年至2016年,咸阳市共支付失业调控补贴1099.38万元,帮助99户企业通过转岗培训,使18229名富余人员重新上岗,为稳定全市就业局势作出了积极贡献。职工保住了工作岗位,企业保住了发展命脉,失业保险的科学调控,出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本报记者 兰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