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巍
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但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6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879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8%,增速比1—5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1.5%,比去年同期降低3.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的持续回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近期,国务院九个督查组对全国各地调查也发现,确实有一些地方存在着对民间投资进入准入门槛过高、改革不到位的情况,还存在不少“玻璃门”“弹簧门”,民间投资虽然愿意进入,但是这些门槛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发挥。此外,民间融资主体很多都是小企业,存在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影响了民间投资增速。
为此,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特别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民间投资,改善企业微观环境,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一系列改进措施和具体政策正在陆续出台。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程序,摘掉所有制歧视的“有色眼镜”,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更优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和清理贷款中间环节收费,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控制存贷款利差,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赋予贴近企业的基层金融机构合理信贷权,积极发展股权融资,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逐步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率。
依靠改革的力度促升民间投资的“温度”,政府须沿着法治化和市场化的路径精准发力。既要抓好决定措施落实,防止政策“悬空”;又要完善政企沟通机制,让“鼓励民间投资”这句话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