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火焰
女儿今年4岁,由妻子带着。我在外地工作很忙,平时很少过问女儿的事。这天妻子打来电话说:“女儿一直不爱吃饭怎么办?”我问:“是不是病了?”妻子说:“带她去看过医生,也作了检查,没什么病呀。”我想了想说:“你别管她,一餐不吃让她饿一餐,一天不吃让她饿一天。”妻子说:“行吗?饿坏了怎么办?”我说:“你不用担心,就照我说的办法去试试。”第二天晚上,妻子就高兴地打电话说:“你说的办法还真灵。我真让女儿饿了两餐,也不给她任何零食吃,到了晚上再让她吃饭,一大碗饭呼呼啦啦地扒完了。”妻子笑过后接着说,“对了,老公,以前她不吃饭时,我不是吼她就是威胁说要打她,可就是没效果,怎么一饿就饿出了效果呢?”我告诉妻子这就是短缺带来的效应。
每当听到周围有人感叹生活不如意,没有幸福感时,我就想起女儿不吃饭的这件事。我觉得,一个体验不到生活幸福感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让他体验一下短缺。
人在短缺的环境下,才懂得珍惜。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在她的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只有聋子才懂得听力的价值,只有瞎子才体会得到看见事物的乐趣。”她之所以有这样深切的体会,是因为她又聋又瞎,她对听力和视力的渴望,是我们这些身体健全的人无法感受到的,因为我们从来没短缺过视力与听力。人只有在短缺之下,才会发现自己平时忽略的很多东西。譬如父母的爱,当父母健在的时候,他们爱我们,我们似乎觉得那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会因为工作忙等这样那样的借口,而忽视父母的存在。可是当父母离开了我们,我们才会觉得有父母的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才心怀愧疚地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短缺了父爱母爱时,我们才会幻想:假如有来世,我还要做你们的儿子或女儿,好好侍奉孝敬你们。
不是生活缺少幸福感,而是我们缺少“短缺”。其实没有谁愿意“短缺”,都希望人生十全十美,那么我们就不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而应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捕捉生活中微小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