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后,各大商场琳琅满目的月饼瞬间消失了。这些未售出的月饼去哪儿了?会不会被回收了明年接着卖?如何对其进行监管?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走访。
日前,记者在西安市西门外人人乐超市看到,一些外地品牌月饼已经开始打折销售,有的甚至低至50元一盒。而我省本地品牌米旗、安旗等品牌价位却相当坚挺,没有降价。
据一位业人士透露,不少月饼生产企业坚守刚性定价的策略,不但可以弥补尾货销售的亏损,还能维护品牌形象。
记者走访了一些月饼专营店。专营店表示,月饼生产都是按上一年的销售量计划生产的,中秋节前基本可以卖完,卖不完的月饼回收后被发放给员工当福利或者当饲料卖掉。
过剩月饼真的被安全销毁了么?在西安高新一家网购公司工作的孙娇表示怀疑。往年,过了中秋,一些小商店还在销售散装月饼,价位相对低廉,每个一到五元不等。“这些月饼是从哪儿来的?”她说,是商店从个人手中回收,还是低价从厂家购买的不得而知。
9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下发《关于加强中秋国庆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强化《食品安全法》等执法检查,杜绝使用回收食品生产月饼等节令性食品的行为。
去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月饼新标准正式实施。其中要求“五仁月饼”的果仁含量不低于20%,莲蓉月饼馅料中莲子含量不低于60%,栗蓉类月饼板栗含量不低于60%,水果类月饼水果及其制品的用量应不低于25%。
今年是新标准实行的第一年,五仁月饼按照新标准,必须含有橄榄仁。这样以来,以前用花生仁代替橄榄仁的厂家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了。“橄榄仁一斤200元左右,花生一斤才几元钱,使用这么贵的原材料,商家舍得卖不出去就报废么?”一位业内人士提出质疑。
被央视曝光的冠生园回收月饼事件已过去了15年,面对新的月饼标准,不少消费者担心一些不良企业会故伎重施,回收过剩月饼,来年再卖。
省烘焙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对于月饼的回收处理,不能只靠媒体的监督,也不能只寄托于生产企业的良心。相关部门要建立质量追溯机制,将监控防线提前到上一年过剩月饼的回收环节。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建立跟踪问责体系。同时,也可以通过公众开放日等途径,让消费者参观厂家的生产环节,让生产、销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整改。
本报记者 薛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