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沉在一线治顽疾
小时候,张红法一心想当一名医生,后来阴差阳错,成了一名机修医生。行业虽然不同,可他把望闻问切的诊断治病“老理”在自己的工作中运用得炉火纯青。
“非标设备,有时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小改小革。“张红法说,在工作中,他一般都是先同工人们聊机器的性能,分析设备的流程合理性,然后静下心来“诊断”革新点所在,论证完可行性后才开始动手。
在他们车间,10米真空退火炉经常因为阀门密封问题“罢工”,维修一次需要两天时间,维修后使用时间还不超过45天。有一次,设备又出故障,厂家的维修人员上手后,重新安装弹性密封圈,上一个螺丝压一下,里圈外圈都用这一办法……在一旁的张红法琢磨了一天后,指出安装的弊端:“人为压密封圈,不能很好贴合,所以经常漏气。”张红法找出病因,大胆改进安装方法,密封圈的维修时间从2天缩短为了6小时,使用寿命延长了将近6倍,为公司减少损失近百万元。
现在,张红法虽然取得了高级技师职称,但他始终没离开生产一线,仍坚持每天到现场,因为他懂得“不掌握第一手资料,就没有发言权”。他说,有些设备故障现象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就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失。而技术革新,更需要沉在一线,只有亲自上手,才有可能找到革新的要害。
“张红法帮我们大胆改进工艺!“30岁的轧管工刘刚说,以前钛合金管材压轧时,需要人工一根一根地灌注工业蜡润滑剂,防止外表氧化。“那时干一天活,两只胳膊都抬不起来。”刘刚和同事反映情况后,张红法大胆改进工艺,加入自动滴蜡泵设备。从此,在压轧过程中,滴蜡泵通过细细的管道深入管壁,有节奏地向管芯注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建立完善的设备病例
“我们厂有12台起重机,每一台都有档案。”张红法说,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实利益,不能让故障等人,而是要主动预防,给每天的设备建立档案和病例。这几年,他还负责工厂特种设备——12台大大小小的天车管理。在他办公室的文件柜里,大大小小设备的台账、档案一目了然,随时可供同事调阅查看。
为指导新员工开展工作,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张红法大胆在设备管理上引入了“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理念,他和同事们一起编制了《设备维护手册》、《设备安全手册》、《重大设备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操作规程和制度,做到了设备管理有章可循。
在班组里,张红法倡导提出开展“全员参与,自主管理”班组管理全员化创建活动,遇到典型故障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组织参加劳动竞赛和技术练兵等活动,提高了维修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使设备完好率年年大于95%。同时,他还带领技术骨干,积极开展修旧利废工作,利用修复后的备品备件和废弃的原材料,对以前的残旧设备进行修复改造,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12年来,张红法用新时代的“匠人”标准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公司一名“手到病除”的机修钳工。他的徒弟们耳濡目染,也纷纷作出或大或小的成绩,且有多人先后获得公司先进个人和岗位明星等荣誉。
本报记者 薛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