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暴雨来袭,路断桥毁,设备损坏等突发自然灾害,石油人如何应对?又如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道路畅通?吴起贺阳山采油队12-406采油站职工的自觉行动,给予业界这样的诠释……
受阻徒行感受“家”气息
几个小时的颠簸,眼看快到贺阳山采油队油区时,越野车却被暴雨毁坏的道路桥梁阻止了前行的脚步,井站变成了一座“孤岛”。
经一个多小时徒步翻过几座山、绕过几道梁,终于来到“边关要塞”12-406采油站采访。
该井站信息、炊事员刘艳招呼“快回家里坐”。一句朴实话语,瞬间消退爬山涉水时的疲惫,一杯清茶,包含太多情感,让前来接受采访的年轻女工们早已忘记这里是值班室,俨然已经习惯性把井站当成了自己的“家”。
与灾害抗衡 共渡难关
12-406采油站地域偏远,这里只有9个人,5宗井场,28口油井,但是这个小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心系企业、勤恳奉献、努力守着属于他们的那片热土。面对暴雨损毁道路桥梁,导致运输原油和职工生活用水车辆不能及时前来等诸多困难,驻扎“孤岛”的采油人携手奋进,敢与灾害抗衡,共渡难关。
“昨日的暴雨实在太大,冲毁了桥梁和道路,给安全生产带来太多不便。”职工陈飞说,生活用水没有了,就到老乡家借地窖雨水,没有蔬菜吃,就向老乡购买土豆、白菜等。艰苦条件下,井站员工只有一个信念:克服困难,坚守一线。
生产自救 确保道路畅通
站长王红凡虽然是一名派遣工,但朝气十足、满脸阳光,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有板有眼,带着小团队忙碌在井站上。
刚刚经历暴雨洗礼的井站,设备需要维护,站井围墙、道路、桥梁需要修缮和重建,为了降低生产费用,年轻的小伙子们推上架子车,挥舞着铁锹自己干。单井储油罐液量渐满,为不让油井蹩罐停抽,便自己动手连接备用罐上液管线,一条、两条、三条。为确保生产井每天不停运转,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坚守。
时间一天天过,工作一天天不停,井场建设、设备保养、计量化验,每一项工作有条不紊。“不管环境多恶劣,条件有多差,用自己聪明智慧和汗水进行生产自救,保原油生产安全平稳运行,是石油人的天职。”王红凡说,作为采油队最边远采油站,受暴雨侵袭之后,站点及时启动备用储油罐等设备,保证油井正常生产。
据了解,该站在生产自救期间,维修井区道路10公里,修复井场6处,自建防洪墙200米,连接储油罐上液管线80米。
不可抗拒因素还会发生,但这些敦厚的陕北年轻人毫不气馁、不退缩,用一种爱企如家的信念,坚守在荒原深处。
本报记者 胡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