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72变8的神奇
装一百件产品,能成五六十件已经算烧得好。95年,一件小小的倒装壶要卖到一百八到二百块,而当时普遍市民月工资只有三百块……胡永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煤窑的烧制方式严重制约了耀州瓷的发展。然而用煤烧这种方式很难根本性立刻改变。以至于一连几个月,厂里接的订单都赔了钱,后来有订单都不敢接。
说起这些,胡永刚满脸无可奈何。
96年,厂里引进石油液化气梭式窑。可几十万的设备拉回来,大家傻眼了。这种窑烧制耀州瓷没有现成的工艺和标准借鉴,脾性很难把握。
订单的事一直深深刺痛着胡永刚,他当即给领导立下军令状: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开始烧的几窑,效果很不理想,不是发黑就是发黄,残次品很多,损失不小。”胡永刚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寝食难安,整日愁眉苦脸。
那段时间,他满脑子都是闪动的火苗和烧成工艺曲线。如何分配窑位?进气量、压力怎么控制?
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胡永刚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进风量过大,火焰燃烧从短焰燃烧改为长焰燃烧,影响了质量。
反复思量后,胡永刚拟定了正确的烧成工艺曲线,使窑青率一下达到了95%以上。这在耀州瓷的烧造史上意义重大:烧成时间由以前的72小时缩短为8小时;成品率由50%提高到95%以上;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无“三废”排出。
梭式窑的试烧成功,带动了铜川的陶瓷行业大变革,在文物复制厂和胡永刚的影响下,耀州窑系逐渐淘汰了煤窑,全部改为梭式窑。
古今风格混搭
70年代,耀州青瓷在陈炉总厂试制成功,这一名瓷为铜川瓷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但近四十年来,耀州青瓷生产品种单一,产品质量低下,严重影响了耀州瓷的声誉。
胡永刚认为只有走科技创新这条路,才能重现耀州窑的辉煌。他以“增加厂子适应环境应变能力,把握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为己任,努力做出耀州瓷精品。
他带领厂试制小组成员,从20吨泥料中精选2吨泥料,到精选塔尔山釉石,优化坯釉料配方再到挑选技术最好的拉坯、利坯、设计师傅进行装饰。那一年,胡永刚对从原料到成型的30多道工序进行摸索,攻克了配方、注浆、修坯、粘接、素烧、成型、烧成等道道难题。在鉴定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夸赞他们的产品,无论从形、釉、色等方面看,均超过了宋代的耀瓷水平。
另外,胡永刚认为复兴传统陶瓷文化,必须推陈出新。
他力排众议,先后创作出了大量符合当代人审美观念的现代陶艺作品,天球瓶、浮雕瓶、套瓶等系列产品,同时将耀州瓷复制品同酒文化、茶文化等相结合,生产出了倒装壶西凤酒瓶,茶叶包装等产品。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又给工厂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忙完工作后的胡永刚稍显悠闲,一口一口地喝着茶。他是耀州窑文物复制厂毫无异议的“把桩”先生,把控着烧成的各种“火候”,把控着厂里瓷器生产的各个流程,把控着厂里的改革和创新,也间接影响着整个耀州窑系的发展。
于企业而言,他的技术“炉火纯青”。于整个耀州窑的未来发展而言,他“任重而道远”,依然坚守在路上……
本报记者 王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