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席小军的创新故事

2023年09月12日

将每台铣床的日加工能力从20件提高到210件,他创新的装夹铣具及定位方法,在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

徒弟眼中的好师傅

9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汽车装备制造厂装备车间时,席小军手里正拿着一件汽车模具零件给徒弟讲解。

“我先做,你们看。首先要记住加工顺序,其次要遵守工艺要求,关键是把握好质量控制点……”席小军边说边示范。此时,几名徒弟一边认真聆听,一边目不转睛记下每一个操作步骤,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环节。

待加工好零件后,席小军对徒弟说:“一件合格产品,表面光洁度要达到3.2,尺寸误差要控制在千分之一毫米以内。作为一名优秀铣工就是要用独具‘匠心’的技艺,赋予每一个零件以生命。”看着徒弟似懂非懂的表情,他又继续不厌其烦开始讲解。然后让徒弟做,并手把手矫正他们错误的动作。

在谈到带徒的耐心从何而来时,席小军说:“我当学徒时,每当看到粗糙的毛坯在师傅手中变成一件漂亮产品时,心里既好奇又羡慕。但自己加工出来的零件总显粗糙,甚至还出现不合格品。今天,我当了师傅,完全理解徒弟学艺的不易,如果稍不耐心就有可能葬送一位将来的行家里手。”

对于师傅的手艺和为人,徒弟黄柯栏、赵松打心眼里佩服:“班组所有人的成长离不开师傅的悉心教导,他总是有求必应、有难必解、有问必答。”

三个“一会”练就真功夫

“我决心学好技术源于一次失恋。”谈到他成长成才的经历时,席小军不好意思地说,“刚参加工作不久,有一次在装卸铣刀时,由于技能和经验不足,被扳手打伤了右眼框,为此还产生了离岗的想法。那时,师傅为了稳定我的情绪,给介绍了一位女友,她是车间的车工。在接触了几次后,女友便对我不理不睬。后来才知道,人家嫌我技术差老干出废品,觉得我将来不会有出息。”

这件事后,席小军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并给自己提出了三个要求:上班早到一会,班中少休息一会,下班晚走一会,坚持利用每个一会勤学、多练、巧干;每天回家后自学理论,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录,第二天便请教师傅和技术人员;请“高手”针对学习进度出题考试。一年下来,他学习笔记就有厚厚五个本子。

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他在实践中注重灵活加工方法的探索,给自己制定了“一题多解”的目标,也就是争取一项任务能使用多种加工方法,以此拓展创新的思路,保证产品的质量。很快,他就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熟练工,并逐渐成为铣床岗位的青年技术骨干。

(下转二版)

席小军向徒弟传授技艺 本报记者 刘强 摄

上篇:我省出台方案助力企业“降成本”
下篇: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9/20160923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9/23/12688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