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发明达人”闫晓德

2023年09月12日

34年间,他创造发明工装工具47项。其中,“给道岔缺口添加外视窗装置”的创新项目将工效提高了30倍。

“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做好记录!”9月23日下午,在汉中火车站,蹲在铁轨上忙碌的西铁局安康电务段汉中检修车间综合维修工区工长闫晓德不断向参与“残压测试仪”实验的同事提醒。从2点半到3点10分,通过在不同区段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他主导创新的“残压测试仪”可以很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让记者惊奇的是,这套用于铁路轨道残压测试、进一步保障行车安全的“残压测试仪”,从9月2日开始研制到9月22日完成,仅仅用了20天时间。经核算,这套仪器的单个生产成本只有300多元,而同类产品在市场上的售价为3000多元。如果按照安康电务段管辖范围内实际需要100多套计算,可为全段节约资金30多万元。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该仪器下个月就可以在全段推广使用。”在上道实验取得成功后,闫晓德充满自信地说。

立志当一名“眼科大夫”

“闫师傅从‘眼科大夫’做起,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真是太不容易了!”对于闫晓德的成长历程,同事无不感慨地说。

1976年,闫晓德初中毕业,先后在农村种过地、当过农技员,学过木匠、开过拖拉机。1982年,20岁的他子承父业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被安排在原勉西电务段信号检修所当了一名熔接工,主要维修信号机、转辙机等设备。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后,他梦想成为一名信号工。因为信号工被同事称为铁路运输的“眼科大夫”,能干这一工种的人都是技术大拿。

为了实现梦想,他每到周末,就跑到书店,买回《电工原理》《机械制图》等书籍拼命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师傅请教。当时,他只有18元工资,而每月买书就会花去一多半。凭着这股“傻”劲,他熟练掌握了信号机维修和安装工艺,练就了调整信号灯光的一手“绝活”,被工友称为“调光神手”。

谈到创新发明时,闫晓德笑着说:“走上这条路,完全是一次偶然。”1995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接到调度通知,阳安线一个五等小站——青羊驿站的上行高柱进站信号机外透镜被砸,急需更换。他和工友赶赴现场,用了60多分钟才修好被损坏的设备。干完活,疲惫的工友发牢骚说:“太累了,还差点摔下来,如果能够站在地上调试就好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回到单位后,他就立即找来木板、角铁开始摸索。经过不懈努力,他研制的“便携式高柱信号机作业平台”在应用中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安全可靠而且省时省力。 (下转二版)

工作中的闫晓德 本报记者 鲜康 摄

上篇:标题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9/20160926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9/26/12692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