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徐立平(中)
对固体燃料发动机火药药面整形是一项世界难题,再精密的机器也无法完全替代人工。在我国,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不超过20个,徐立平便是其中之一。按规定,火药药面精度最大误差是0.5毫米,而他的标准却是0.2毫米。
“往前推的时候要均匀、平稳,越长、越薄越好。”9月8日,在航天四院7416厂三车间整形组办公室,徐立平拿着一片仿制的火药弹面向记者讲解说,“下刀的力度,完全要凭经验、手感。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了导弹射程的精准。一刀铲下去达不到要求的厚度,就可能造成产品报废甚至爆炸。”
在徐立平身后的墙上,挂着“刀锋”和“匠心”四个大字,这是对班组每个人的要求,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高度。
“雕刻”误差不超过0.2毫米
1987年,不到19岁的徐立平从技校毕业,在母亲的建议下,他选择了火药整形这个及其“特殊”的岗位。
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就会蹭出火花,引起燃烧爆炸,甚至危及生命。30年来,他凭着精湛的技艺和过人的胆识,多次带领团队出色完成大型攻坚克难任务,被工友誉为“大国工匠”。
徐立平介绍说:“固体燃料发动机是导弹的心脏,也是载人飞船火箭的关键部件。制造过程有上千道工序,要求最高的工序之一就是对发动机火药药面整形,这是一项世界难题,再精密的机器也无法完全替代人工。”
在我国,目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不超过20个,徐立平就是其中之一。经过多年苦练,他练就了仅用手摸一下就能“雕刻”出符合设计要求药面的绝活。按规定,火药药面精度最大误差是0.5毫米,而他的标准却是0.2毫米。
刚参加工作时,他在小试件上反复练习,谨记师傅的教诲——“刀不能太深、切削要薄、用力要匀”、“心要静,不可浮躁,要心无杂念”。直到用坏的练习刀超过20把,他的手才终于找到了感觉,药面的平整度越来越高,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整形工”。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