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在火药面上“雕刻”的“刀锋”战士

2023年09月12日

(上接一版)

发明“立平刀”

看着造型各异的多种刀具,记者满脸惊奇。“这可是我们的传家宝”徐立平兴致勃勃地说,“我刚参加工作时,只有一两种刀具,随着产品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复杂,现在常用的刀具至少有20种。”

工作中,徐立平不断琢磨,大胆创新,针对不同的发动机药面,他先后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立平刀”。

几年前,7416厂某型号产品投入批量生产,任务紧、数量多,给班组整形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班组人员一整天几乎不挪窝地干,腰酸背疼,一个人最多才能生产出来三发产品。接着,还要一发发地搬抬、称量,给班组带来极大压力,整形工序也一度成为该型号生产流程的严重瓶颈。

这个问题一直在徐立平脑子里盘旋。一天晚上,他看到儿子在用削皮机削苹果,他眼前一亮,似乎找到了答案。他立刻带领大家设计、加工,经过反复实验和修改,第一个半自动化的整形专用刀具诞生了。不用来回搬抬、不用挪动,称量、整形、校准工作一气呵成,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而操作安全的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也得到有力保证。

听着自己的心跳声落刀

采访没几分钟,记者就被蚊子叮得坐立不安。“闻了火药的蚊子战斗力就是强。”徐立平玩笑着说。

为了提高安全系数,工作的时候,厂房必须敞开大门。炎热的夏天可以靠电扇降温,但对毒力极强的蚊子却毫无办法,他们必须强忍瘙痒,心无旁骛地雕刻。寒冷难耐的冬天,长时间一个姿势会让冻僵的双手麻木,他们只能放在暖气上烤烤再重新拿起刀具。

“更多的时候,工作时每个车间的人数最多不超过两个,戴上护具开始工作后,感觉时间停止了,只听见挖药的沙沙声和自己的心跳声。”徐立平说。

徐立平工作后第二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问题,必须剥开填好的火药,工作难度和危险度非常大。徐立平加入突击队,成为其中最年轻的突击队员。

一名操作人员半躺半跪在发动机壳体里,用木铲、铜铲非常小心地一点点挖药,每次只能挖四五克,高度紧张和缺氧使每个人每次最多只能工作十分钟。“在里面除了铲药的沙沙声,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徐立平回忆。

最终,经过两个多月高度紧张的工作,徐立平和同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火药,成功排除了发动机故障。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了多少次。在2015年9月3日的阅兵式上,一部分导弹发动机的火药就是徐立平亲手雕刻的。

“总理不是也说吗,工匠精神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其实是非常朴实的道理!”徐立平谦逊的说。 本报记者 古晓娟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徐立平诠释工匠精神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16/9/20160928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16-09/28/12703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