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长征是胜利的
众所周知,长征中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四路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共20.6万余人,长征结束时,仅剩下5.7万余人,加上沿途扩红2万以上的补充兵员,实际损失约四分之三。此外,南方各根据地或转为游击区,或完全丧失。如此巨大的损失,为什么还说长征是胜利的?
毛泽东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935年12月27日,在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刚刚过去两个多月的时候,毛泽东即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红军长征“这个大转移,使得旧区域变为游击区。在转移中,红军本身又有很大的削弱。如果我们拿着整个局面中的这一方面来看,敌人是得到了暂时的部分的胜利,我们是遭遇了暂时的部分的失败。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以为是对的,因为这是事实。但是有人说(例如张国焘):中央红军失败了。这话对不对呢?不对。因为这不是事实。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一个虾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如果它说:‘天的某一部分有一个井大。’这是对的,因为合乎事实。我们说,红军在一个方面(保持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在另一个方面(完成长征计划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敌人在一个方面(占领我军原有阵地的方面)说来是胜利了,在另一个方面(实现‘围剿’‘追剿’计划的方面)说来是失败了。这样说才是恰当的,因为我们完成了长征。”
从全局看,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打破了蒋介石“剿灭”红军的企图
长征这一军事行动的根本性质是战略转移。战略转移,通常指军队为实现某种战略目的,放弃现有阵地,转移到新地区去发展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衡量这一行动胜利与否的标准,是转移计划能否最终完成,而不是单看人数的增减。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是我们看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从局部看,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的作战行动以及红四方面军的南下行动,均未能完成其计划,可以说红军在这两个时期的行动是失败的。但是,四路红军经过两年无苏区依托的流动作战,与上百万国民党军殊死拼杀,逐步变被动到主动,最终汇聚西北,粉碎了蒋介石彻底“剿灭”红军的企图,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计划。因此,从完成转移计划这个全局看,红军长征是胜利的。长征中,蒋介石数次要求属下聚歼红军,甚至企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但均一次次的落空,最后他也不得不承认:“六载含辛,未竟全功”。
红军长征所带来的国内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深远影响,更加彰显了这一胜利
长征实现了由被动的战略转移向抗日前线的主动进军,推动了中国革命由国内阶级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长征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进行的。而身处长征逆境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以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为己任,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发出了“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的呐喊。党和红军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北上抗日的奋斗目标融为一体,使被动的战略转移逐步转变为主动向抗日前线的胜利进军。在北上抗日方针的指引下,三大主力红军终于汇聚中国西北,完成了直接对日作战的战略集结,使党和红军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为中国革命奠定了空前广泛的群众基础。长征前,中国革命的重心在南方,党和红军的影响也偏重于南方。红军长征数万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如一支庞大的武装宣传队,广泛宣传党的主张,使沿途亿万人民认识到“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播撒了革命种子,准备了雄厚的群众力量。正是在长征期间,各地各族群众纷纷行动起来,组织起来,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强大的抗日救亡阵营。
长征促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形成,为革命事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保证。红军长征前,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统治党中央达4年之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屡遭打击与排斥,党和红军陷入危机。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常委,“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成为“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在经受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后,党和人民军队终于得以在自己所自主选定的领袖的指引下,乘风破浪,从惨痛失败走向了辉煌胜利。
长征实现了主力红军的集中与统一指挥,为中国革命战争的顺利发展保存和锻炼了基干力量。长征前的各路红军,分散于各个苏区,因相距较远和国民党军的分割包围,只能各自为战。经过长征,各路红军云集中国西北,完全统一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直接指挥之下,为下一步集中出师抗日准备了条件。初到陕北时,许多人看不起红军,看不到这几万人经过长征熔炉的锻造和淬火,“要比三十万更强大”。周恩来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了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一些枝叶,保存下的是树身和树根。这时的红军,已成为中国革命的精华,是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坚强核心和基干力量,是中国革命事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坚强保证。
总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潘宏 蔡琳琳 李悦
他们以残缺之身走完长征路
在红军长征的队伍中,有一些特殊的勇士,他们因为在战斗中失去了一只手臂,或是一条腿,遭受了比常人更多的痛苦与折磨。这些独臂或单腿的红军勇士,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取得长征的胜利,成为一代传奇英雄。
用木锯截肢的贺炳炎
贺炳炎是红军中一员猛将。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在突破溆浦时,国民党军重兵压来,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命令红五师师长贺炳炎率部攻击瓦屋塘。
战斗中,贺炳炎不幸被敌人炮弹弹片击中,昏迷不醒,整个右臂被炸成肉泥状,骨头全碎了,只有锯掉胳膊才能保住性命。当时医疗器材十分短缺,药品更是稀缺,不但没有麻药,连消毒水都没有。军团卫生部长贺彪只好找来一把锯木头的木锯,熬了一锅盐水用作消毒,手术台则是从附近破庙卸下的一块门板。
贺炳炎宽慰医生说:“我自己都不怕,你还怕什么,来吧!”说着,把一条毛巾塞在嘴里。手术中,贺炳炎疼得浑身大汗,硬是咬住毛巾不叫一声,那条毛巾竟被咬出几个大洞。
手术结束,贺龙掏出一块手帕,小心翼翼地捡起几块碎骨,包起来揣进怀里,对贺炳炎说:“幺娃子,我要把它们留起来,长征才刚刚开始,以后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到时我要拿出来对大家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共产党人的骨头,你们看有多硬!”
1955年,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
左臂骨被击成几截的彭绍辉
1933年3月20日,“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第十一师进犯至草台岗地区。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兼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在电话中告知红一师师长彭绍辉:拿下制高点霹雳山,是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关键。
战至中午,红军终于攻占霹雳山山头。当敌人向山下溃逃的时候,彭绍辉和战士们一起追击。追到半山腰,彭绍辉左臂连中两弹,骨头被击成几截。由于伤势严重,医生不得不将彭绍辉左臂截肢。
出院后,组织上为了照顾彭绍辉,准备安排他到地方工作。彭绍辉当即表示:“只要国民党反动派不消灭,我就不离开部队,不离开战场。”经反复要求,周恩来答应了他。彭绍辉又回到红三军团,继续指挥部队作战,并以独臂之躯参加了长征。
1955年,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彭绍辉被授予上将军衔。
负伤192天后才截肢的余秋里
1936年3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到达乌蒙山区时,时任红十八团政委的余秋里奉命率部截击国民党军。余秋里在勘察阵地时,左臂被敌军子弹击中,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转移阵地时,余秋里左臂竟又被敌机枪子弹击中打断。当时,余秋里左臂骨头已穿出皮肉,两根筋露在外面,但仍继续指挥战斗。由于缺医少药和不断行军,无法及时进行手术,余秋里不得不拖着伤臂爬雪山、过草地。9月,部队到达甘南后,余秋里才做截肢手术,而这时距他受伤已过去了192天。
余秋里这样回忆当年的情形:“我负伤不久,伤口就开始发炎腐烂,痛得厉害。为了止痛,只能把受伤的左臂浸到冷水里泡一泡,或者用湿毛巾敷在受伤的左臂上。过草地时,有一段时间没有换药。医生来检查伤口,打开纱布一看,伤口已经腐烂生蛆,医生用镊子将蛆一个一个夹出来,再用盐水洗清了伤口。”
1955年,余秋里被授予中将军衔。
□肖石忠 曾涛 孙杰
被单里藏着军民情
白底色,浅灰色的蝴蝶花纹,虽然年代久远,布料已经泛黄,但看起来依然洁净光滑……这是一床珍贵的绸缎被单,它记录了项英同志和于都百姓的一段“亲密友谊”。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后,以项英、陈毅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分局转移到了黄麟乡井塘村,项英等中央领导被安排住在村民谢招娣家里。听说红军要在家里落脚,谢招娣全家人一边为项英等人腾房间,打扫卫生,一边忙着帮红军搬东西,安排住所,但她并不知道项英是红军的高级领导。随后的日子里,谢招娣时不时地送一些黄元米馃、花生、鞋垫等食品和生活物品给红军战士,帮助他们洗衣服、洗被褥。项英的妻子张亮和红军战士们也经常帮助谢招娣家犁田、砍柴、劈柴、打扫卫生,长期的相处让彼此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都把对方看作是至亲至爱的亲人。转眼到了1935年春节期间,革命形势对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十分不利,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加紧了“清剿”,红色苏区只剩下于都部分区域,且日益缩小。为了轻装上阵,更为了表达对谢招娣一家人的感激之情,中央分局离开井塘的头一天晚上,张亮把随身携带多年的一床绸缎被单送给了谢招娣。
红军走后,谢招娣一直不舍得用绸缎被单,视之为宝贝倍加保护,她决定等红军回来后再交回给红军。不久后,国民党兵来到井塘村搜查,把全村的老表赶到村中的晒谷场上,威胁老表要把收留的红军伤病员和红军物品统统交出来,否则,一旦查出格杀勿论。老表们一声不吭,守口如瓶,更不用说主动交出红军的伤病员和物品。于是,国民党兵在井塘村挨家挨户地搜查,幸亏老表事先把红军伤员和赠送的东西藏到了深山的岩洞里,敌人在全村翻了个底朝天也一无所获。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谢招娣一直珍藏着这床珍贵的绸缎被单,去世前她把它交给家属钟正予,并叮嘱钟正予一定要好好保管。
2004年,于都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期间,钟正予主动把它捐献给了县博物馆,珍藏至今,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让大众广为所知。 □刘阳
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1935年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毛泽东在作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时如是说。今天,当我们评说红军长征时,称之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赞之为“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喻之为“地球上的红飘带”……这些都不为过,因为这场史无前例的红色征程,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进程。
真理的感召穿越时空,信仰的力量无坚不摧。自9月20日起,本报在第四版“视野”栏目连续推出四期“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专题”,先后刊发了《彝海结盟:血脉延续情义传承》、《长征路上的女红军》、《长征中党和红军如何利用报纸发挥作用》、《“二万五千里”是怎样算出来的》、《长征中红军军装是什么样子》、《喇嘛走长征——藏族红军干部天宝的故事》、《谁是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第一人》、《跨越草地为什么那么苦》、《黄镇:长征中的红色漫画家》等一系列丰富感人的资料和报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高举抗日救亡旗帜,粉碎上百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光辉历史和英雄壮举,彰显了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走得再远都不忘过去、坚守初心,在持续奋斗中创造新的奇迹,正是对革命烈士的最好纪念、对长征精神的最好弘扬。
9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他强调,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史诗。80年前,红军克服千难万险齐聚陕北,赢得长征胜利,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 □田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