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笑点,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光鲜的明星,基调沉郁……日前在西安南郊大学城的某个小影厅里,农民工题材的国内独立电影《我的诗篇》还是吸引了来自长安区的60多名观众,他们都是诗人或文学爱好者,这场众筹观影行动,是为了支持影片制作方并以此呼吁社会关注农民工生存状况。
青年作家张立是这场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他告诉记者,该电影是一部关注农民工精神世界的纪录片,曾入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等大奖。却因不是热门题材,没有明星吸引眼球,缺乏商业回报而难以在影院排片,只能通过众筹的方式小规模观影,够60人就可以在影城包场。张立介绍说,他们一周之前在群里发起了众筹,很快得到长安区诸多作家诗人的响应。
记者了解到,影片里的人物包括了堕楼离世的90后富士康流水线工人、忧愁本民族文化命运的彝族充绒工、为金矿主劈山炸石的爆破工、14岁开始打工的制衣厂女工、在生活中处处碰壁的叉车工、在地心深处作业的矿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工人诗人。他们不是演员,而是被纪录者。2014年8月,纪录片《我的诗篇》开始拍摄,影片展现了他们的真实生活。
沿线站着/夏丘/张子凤/肖朋/李孝定/唐秀猛/雷兰娇/许立志/朱正武/潘霞/苒雪梅/这些不分昼夜的打工者/穿戴好/静电衣/静电帽/静电鞋/静电手套/静电环/整装待发/静候军令/只一响铃功夫/悉数回到秦朝。
这是90后农民工许立志的诗歌《流水线上的兵马俑》。不幸的是,他看不到这部影片了,因为他已坠楼去世……
许立志1990年出生,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2011年2月,他进入深圳富士康,是流水线上的普工。进厂后,1700元的试用期工资,对他简直是一笔财富。第一天上班就是夜班,夜里八点到早上五点,虽然枯燥,但这样“无忧无恼也自得其乐”,自得其乐的方式就是写诗。
谈起拍摄该片的初衷,该片的导演秦晓宇说,中国有2.5亿农民工,8000万产业工人,数以万计的工人在写诗,其中不乏相当出色的作品,但这部分文学成就被大大地低估了。“这是社会的史诗,也是工人阶级的精神史诗,呈现的是社会转型中普通人所付出的代价和所有的肉身经验。”秦导称,影片中许立志的意义,在于他不仅身处资本全球化时代下金字塔的最底端,也是时代转型期被碾压的“庞大单数”。
但中国因为没有所谓的艺术院线,所以影院都会根据票房是不是有“卖相”来决定是否给一部影片排片,《我的诗篇》这样的非“热辣”题材票房并不被看好,而且院线排片往往还需要不少宣传发行费用,制作方称,多方摸索过后,就采取了众筹观影的方式。
长安区作协主席张军峰看完影片后告诉记者,这样的纪录电影,这样的讨论和交流,非常重要。诗人秦岭还即时创作了诗歌,咏叹该片关注工人声音的精神的可贵。
目前,《我的诗篇》已经在全国有20多个城市完成了众筹观影,同时也在全国的30个省、140个城市成功放映了730余场,制片方工作人员肖副球告诉记者,尽管目前才刚刚实现收支基本平衡,但他们希望每一次的众筹放映都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们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电影,希望中国工人的声音可以被更多人听到,他们的故事可以被更多人了解,并进而促成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良性沟通和对话。
本报记者 兰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