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15年的井喷相对,2016年的新三板市场被业内人士概括为投资理性回归的一年。企业进入新三板不再是保险箱而是开启了经营不善企业摘牌大潮。年内新三板企业已有26家摘牌,8家企业发布摘牌公告,摘牌数量为过去多年总和的一半。
我省对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给予50万元奖励、证监会IPO扶贫政策也让我们对于陕西企业的新三板发展给予厚望。陕西新三板企业今年表现如何?陕西证监局给出回答。
陕西新三板企业成色尚佳
据陕西证监局统计,截至10月31日,陕西辖区共有134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其中2016年度挂牌70家。截至2016年,陕西共有25家挂牌公司完成29次定向增发,累计募集资金26.38亿元。不过,这些融资都是在今年之前完成的,2016年当年基本没有融资。陕西新三板企业目前尚无摘牌,表现可谓尚佳。
国家设立新三板的目标,是以尽量低的门槛覆盖尽可能多的初创中小微企业,并为其直接融资提供方便。然而,新三板的造富神话屡屡上演,成为投资洼地:
2016年3月,赢鼎教育作为新三板“最贵”定增,发行价每股人民币315.36—438元,创下纪录。从市值不到2亿元到估值近30亿元,新三板让企业市值猛增15倍。
2014年新三板发生330次融资,募集资金不到130亿元,2015年新三板发生2500次融资,募集资金1180亿元。中国2014年风险投资总额是创纪录的155亿美元,规模最大的是小米的11亿美元融资,其次是滴滴打车的7亿美元。而2015年新三板最大一笔融资——九鼎投资获100亿元融资相当于小米和滴滴的风投融资总和。
于是,2013年12月31日之前,新三板有343家挂牌企业,2014年共挂牌1572家,2015年挂牌企业5129家,截至2016年11月2日,新三板挂牌企业9353家。
登陆新三板企业冷热不均
挂牌新三板后就能获得融资进入发展快车道?事实是,新三板企业发展严重冷热不均。2015年新三板5074家企业中有2816家挂牌企业尚未成交一笔。排名前100位的2%企业占到总交易额2.3万亿元的60%以上,前500位企业成交额超过总量的97%。今年截至11月2日,新三板交易额只有1437亿元。
到了2016年,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股票终止挂牌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对新三板企业主动终止挂牌及强制终止挂牌的情形及操作程序、投资者权益保护、监管措施及罚则、摘牌后重新申请挂牌、信息披露及相关主体职责等作出了原则性规定。设定了强制摘牌的11条红线内容提高了企业进入并停留在新三板的门槛。新三板企业摘牌集中出现,这里不再是“投资洼地”。
相对的,企业上新三板需要成本。据称,企业挂牌新三板第一年要支付近1000万元,给中介机构约200万元,企业合规性调整如补税300万到500万元,日常运作请财务总监或董秘要30万到40万元,给董秘内部股权通常需要200万到400万元。这样一来,如果不能在新三板融到资金,企业往往会萌生退意。于是,今年9月以来,因自身经营出现问题主动申请摘牌的、被沪深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摘牌的、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报”被强制摘牌的新三板企业成为今年新三板市场的一个现象。终止挂牌新三板的企业数超越过去两年的总和。
扶持政策能否加速陕企新三板之路
9月9日,证监会“IPO扶贫”政策横空出世,即对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均在贫困县且经营满三年、缴纳所得税满三年的企业;或者注册地在贫困地区,最近一年在贫困地区的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万元且承诺上市后三年不变更注册地址的企业实行“即报即审、审过即发”。重大利好下,多只新三板IPO扶贫概念股飘红。
据陕西证监局数据,目前陕西贫困地区有3家挂牌公司,为红星美羚(富平县)、天然谷(城固县)、中科纳米(旬阳县,2016年挂牌)。目前,并没有出现因为“IPO扶贫”政策引发的企业改换注册地现象。
新三板其实是为主板、中小板培育优秀苗子,国外尤为如此。数据显示,目前纳斯达克有2697只股票,包括苹果、微软、英特尔、FACEBOOK等巨头。相比之下,国内新三板企业能进能出、分层等政策下,原有一些企业认为登陆新三板就是进了“保险箱”、上板就能获得融资这样的想法都不切实际,改善经营状况、按照资本市场的规则合规经营才是发展之道。在这个意义上,陕西新三板企业、或是正在谋求登陆新三板的企业都该明晰前景。 (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