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养俊
我站在一座特殊的桥上。它的名字叫吉木乃“会晤桥”。
它是矗立在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上的一座看似普通的桥。
2016年5月9日这一天,当我站在这座水泥底座、汉白玉桥身的吉木乃中哈“会晤桥”上,望着不远处红黄相间,具有浓郁特色的古老“国门”,我的眼前不时地浮现出当年的邮差们牵马交换邮件的画面。
吉木乃桥始建于1916年。这座象征着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古桥,被称为“西北第一门”。它曾经是中俄、中苏通邮通商的国际通道和会晤场所,也是今天我国通向邻邦哈萨克斯坦的通邮通商的重要渠道。
本来,通邮、通商是互惠两国双方的好事,然而,吉木乃“会晤桥”及其口岸,却承载着被俄国“客邮”侵权的屈辱历史,走近它,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慨。
民国2年(1913年),阿勒泰地方长官帕勒塔背着中央政府擅自和俄国签约,允许在承化寺(今阿勒泰市)设立俄国邮局,开辟承化寺至吉木乃边境邮路,沿途设立邮台8站,每站划给草场,盖有房屋。俄国邮局廉价雇佣中国人充当邮差,并租用当地牧民马匹运送往返邮件,侵犯中国邮权达8年之久;与此同时,帕勒塔还擅自与俄国签约,允许俄国轮船在额尔齐斯河行驶。其间于民国6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列宁正式宣布放弃沙俄时代在中国的一切特权,驻阿勒泰俄兵撤回,阿勒泰“客邮”一度废停。但时隔不久,驻阿俄使不甘心放弃对中国邮权的侵犯,重新整顿邮路,继续经营“客邮”。
从1913年到1966年五十多年时间里,由于所谓主权争议问题的纠葛,让吉木乃口岸的应有作用得不到发挥,或停,或开,反反复复。在这期间,中国的主权屡屡遭到侵犯。只有在中国的主权得到恢复,改革开放政策得到全面实施以后,这座桥才得以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来。
年届86岁的邮电离休老干部梁捷胜,曾经见证了这一段历史。他曾经在吉木乃县186团(又称老吉木乃)国际邮件互换局工作过,主要从事分拣工作,当时吉木乃邮件直送苏联莫斯科、阿拉木图和塔什干,一周两班,邮件以信件、包裹、银行票据,还有可可托海的矿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吉木乃县有3条马班乡村邮路开通,邮班分为汽车班、马班、马车班、骆驼班等。
吉木乃口岸是新疆通往俄罗斯的6条主要通道之一,1994年3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吉木乃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常年对外开放。1997年11月18日,国务院验收批准吉木乃口岸正式向第三国开放。
2014年8月,吉木乃口岸“三日免签”政策正式实施,哈萨克斯坦客商在吉木乃口岸出入境时将享受72小时免签证制度。吉木乃口岸成为新疆第二个、阿勒泰地区第一个对哈国公民实施“三日免签”政策的陆路口岸。
“我家就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边境线上种庄稼,界河边上放牛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6团副政委李绍廷,向我们介绍了186团五十多年来三代军垦战士守边、护边、爱边的战斗历程和吉木乃“会晤桥”的历史故事。听官兵们的精彩讲述,我感触很深,心情怎么也不能平静,就像奔腾的乌勒昆鸟拉斯图河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