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有兴趣,企业给平台,职工创新的翅膀便有了飞翔的天空。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三名生产一线员工张戟、李新刚、朴海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积极的创新意愿和能力,企业在了解他们的情况后,及时为他们提供平台,并给予弹性的工作时间,让他们不再承担生产任务,全身心投入“创新”。
“创造条件让这些善于发现问题、有思想的劳动者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寻找各种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企业对他们的这种初衷,用张戟的话来说,就是解决平常一些由于思维固化带来的在普通人眼里意识不到的问题。
为了大力支持他们创新,公司成立了以张戟个人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不仅为他们提供了30平方米的试验场地,每年还拨付60万元专项资金用来保障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实施。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石志荣说:“这笔资金的具体使用由他们做主,并宽容创新项目的失败。”
这三名成员努力取得的成绩没有让企业失望。自2008年2月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荣获了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创新工作室、陕西省优秀职工创新工作室、西安市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陕西省十佳职工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目前,已完成TRT机组的危机遮断器及其试验装置改进项目、电焊工防烟尘主动送风呼吸装置、TRT叶片检查内窥镜、叶片排序电子称等60多项成果。这些创新成果结合企业实际、构思巧妙灵活,实用性强,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TRT机组的危机遮断器及其试验装置改进项目”先后荣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的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职工节能减排优秀合理化建议等。该项目累计为公司降本增效上千万元。
谈起这项成果的创新经过,张戟说:“之前,危急遮断器飞锤试验是临时在500kw直流电动机的压缩机试验台进行的,由于试验台位的齿轮升速比很大,大电动机在很低的转速下转速很不稳定,飞锤飞出转速误差大、能耗大,需要三人配合手工操作,危险性较大、效率低,影响产品运行的质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他提出设计专用试验台,全新设计的专用油门支架取代了过去的虎钳,完全满足了各种不同规格型号的飞锤和油门的尺寸要求。该试验台经过8年多的产品试验验证,在保证试验准确性的同时还提高了工作效率,能耗仅为过去电机功率的0.5%,且只需1人即可操作。
在他们创新的典型案例中还有一个特别富有创意的成果。冶金行业高炉装置使用能量回收机组时,其工作介质是高炉煤气,由于高炉煤气有杂质,机组转子叶片在长时间工作中会被磨损和积灰,存在事故隐患和工作效率,必须定期检查,而检查就必须拆开大盖子,需要6个人连续工作两天,劳动强度大、时间周期长。他们根据胃镜可以检查人体内脏的原理,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实验,最终选择将工业用管道内窥镜改制成TRT叶片检查内窥镜,现在检查机组仅需2人2小时就可以完成。该成果荣获陕鼓创新博览会最佳创意奖。
“张戟工作室三位成员积极发挥了创新骨干带头作用,主导、参与企业职工创新大讲堂、创新竞赛、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技术比武、技术交流、技术协作、技术服务、节能减排、发明创造、“五小”活动、合理化建议等职工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产生了很多创新成果,更是在创新文化方面实现了引领作用。”集团工会常务副主席陈湘说。
如何让兴趣转化为最大的动力,让问题真正变为资源?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摸索,张戟和他的伙伴的体会是:“阻碍创新的是经验主义和循规蹈矩。创新需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开放的思维方式。只要把思维打开,创新并不难。”
本报记者 杨志勇 见习记者 刘诗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