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乡下人卖豆腐不是“卖”的,而是“换”的。一般1斤玉米换1.5斤豆腐。1斤黄豆换1.2斤豆腐。做豆腐的人也就赚个差价而已。
“喔哦易——豆腐。”一声苍老而又刚劲的声音,常常会打破乡村晨曦的宁静。韩塬汶盘河道一带的人不用出门,仅从这声音中便会判断出这是薛村的平德老汉。人们也不用看,就能想像出,一条窄窄的巷子,一个约莫五十来岁的老汉,担着担子,担子两头各一个竹筛子,一头是做好的豆腐,一头是用豆腐换来的黄豆和玉米。
“甜蜜歌儿,甜蜜生活无限好啰喂——”随着一阵欢快而又甜美的歌曲之后,紧接着一声洪亮而又有力“喔哦易——豆腐”的声音会久久回荡在汶盘河套的大村小巷,人们也不用出门,仅从这声音中便会知晓,这个卖豆腐的定是平德老汉的儿子耕娃,且不是担着担子叫卖,而是骑着一个自行车。自行车后座上放着豆腐箱,两边是兑换中要装玉米、豆子的袋子。
平德老汉自幼拜师学做豆腐,几十年来以此为生计,以此为职业。他做出的豆腐雪白、鲜嫩、香甜可口。而且他为人诚实,乡下没有人不喜欢的。他的儿子耕娃打小不爱读书,却愿意跟着父亲学做豆腐,十一二岁便学会点豆腐。随着年龄增长,耕娃可一人独立作业。于是,与平德老汉分开单干。父子各有分工,逢单日,平德老汉转北乡一带,耕娃转南乡一带,逢双日,互相调换。好在耕娃传承了平德老汉技艺,做出的豆腐几乎与其父一模一样,且嘴甜能说会道,人们如同喜欢平德老汉的豆腐一般,同样喜欢吃耕娃做的豆腐。
豆腐是乡下人最喜欢的一道菜。特别在韩塬一带,人们宁可三天不吃肉,也不能不吃豆腐。婚丧嫁娶要做豆腐,宴席可没有肉,但不能没有豆腐。特别在送葬人的时候,宴席中必有一道豆腐菜,以表此人一生一清二白。即使在上世纪六十年初“低标准”时期也是如此。
有一段时间,不知何故,平德老汉发现豆腐质量有所下降。他很纳闷,向儿子也问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最终,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是儿子在原料上作了弊。老汉狠狠地教训了儿子,并且严肃地说:“你记住,我们虽然现在看起来是在做买卖,像个商人,其实,我们骨子里还是农民。是农民就得淳朴、诚实,该咋就咋,不能胡弄,这才是我们的本色。”从那儿以后,儿子认识到自己错了,决心老老实实做生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土地联产承包,乡下人从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自由作业。还是年轻人时代感强,脑子灵,跟得快,耕娃由于勤于学习先进技术,开始用机器打豆子,用石膏点豆腐,生产速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而且做出的豆腐别有风味,形态也好,生意很是火爆。
平德老汉依旧不改初衷,依旧按照古老的工序,一板一眼地做着豆腐,尽管一天一锅,产量不高,但由于风味传统,生意一样红火。
俗话说,南有南药,北有北药。由于各人的口味不同,传统做法的豆腐有人爱,风味豆腐也不差,也有人喜欢。父子两就像一棵树上的两朵花,一朵红,一朵黄,美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