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夏婧·
雾霾来袭,我国多地PM2.5指数爆表,穹顶之下,“能呼吸到新鲜空气”都成了奢望,政府相关部门为解决问题动作频频:约谈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责令污染企业整改,推动能源企业节能减排,出台愈加严厉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如果说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应用在过去若干年中只是个时髦的概念和部分企业项目融资的噱头。现在它的重要性,显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2016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可再生能源“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其中强调,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达到15%,2030年达到20%,“十三五”期间新增投资约2.3万亿元。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凡荣表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既是我国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落实能源革命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减排、落实《巴黎协定》的必然要求。
从德国、丹麦等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新能源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传统能源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并且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我国(特别是我省)许多大的传统能源企业作为产业支柱,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就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升级、新能源的推广利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角度而言,我们也尚未达到十分成熟的境地,相关市场体制机制也不够完善。至今,我国许多新能源产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仍然比较依赖政策扶持和相关补贴,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然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世界范围来看,即使是传统能源企业巨头,为了未来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也在积极准备。日前全球10大石油巨擘宣布成立一个清洁能源发展基金,旨在在未来10年内对新能源的使用进行进一步开发研究。能源巨头道达尔目前旗下拥有大型太阳能公司,壳牌也创建了一个“新能源”部门,投资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石油大国沙特,也开始研发太阳能发电技术。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抗拒变革只能死路一条,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目前仍处在“婴儿”期,但是只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在相关技术和运营思维方面大力投入,努力开拓市场,不计较一时一地的经济回报,投资未来。即使是“老牌”能源企业的沉重肉身,也可以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轻盈起舞。
当然,这需要更加完善的顶层设计,更加有力的政策推动,更加严密的论证和积极的探索来实现。但是,拥有前瞻性的眼光和敢于超越现有困难的魄力永远是成事的关键。从国家宏观经济,到微观企业,转型改革需要过程,让我们拭目以待,给新能源开发利用更多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