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何军实习生 焦莹燕
“我是2012年在第一次全国有色行业技术比武中被看中后,录用为公司正式职工的。”22岁的武功县小伙子魏创科高兴地告诉记者。
这是九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冶)引进人才的常态,他们不看学历看技能,现有技能大拿们就如同“星探”一样在各种大赛上“挑苗子”,为公司引进实用人才。
以九冶原总部、现九冶汉中分公司(以下简称九冶汉中)为例,记者进行了有关采访。
魏创科毕业于西安某民办技工学校,这样的身份按常规是难以进入央企的。
他2009年毕业后,一直到处干临时工,用他的话说:“当着不同角色的农民工。”
后在九冶汉中工地附近打杂时被当时的公司焊培中心主任郑耀鲁“相中”。此后,经过一些指导魏创科迅速成长。在2012年的第一次全国有色行业技术比武大赛中,魏创科获得第9名,回去后,九冶汉中将其吸纳成正式职工。魏创科说:“我当时报名去参赛主要是想去练手学经验,没想到获了奖,更没想到能成为一名国企的职工。”
如今,魏创科被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并在更多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多次奖项,现已成为九冶汉中焊接力量的技术骨干。
22岁的付亚红初中毕业后,一直打零工。偶然机会,在九冶的首届“助力杯”焊工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被九冶汉中正式“引进”。
不看出身是否意味着小学文化程度也行?面对记者疑惑,九冶汉中工会主席彭公笑着说:“小学文化程度看不懂图纸。当然也有例外,我们单位就有这样的例子。”
30岁的李挪小学毕业,是一工地上的劳务工。在一次施工中,九冶汉中技术大拿袁培东发现他搞焊接是把好手。“这样的人要缺失了,太可惜!”袁培东说。
之后李挪经过努力,最终取得九冶第二届助力杯第五名的成绩,成为公司正式职工。
“不管什么学历,我们要的就是技能人才。”彭公道出了整个九冶目前的人才引进思路。在通过“大赛名次录用职工模式下”,人才引进工作愈加精准。截至目前,仅九冶汉中就已有21名大赛优秀选手被吸纳为正式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