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技能大赛的根本宗旨是以赛带练、以赛促学。这本是利于企业技术精进,培养人才的好事,为何企业却不愿意投入甚至参与呢?
在基层采访时,不少企业“吐槽”技能大赛。一个地级市可以举办技能大赛的部门多达16个,各部门都在举办各种层级的比赛,可市里制造企业并不多,一些企业在派出工人参赛上疲于应付。这不是一地一市的情况,当前各种名目的技能竞赛和奖项繁多,确实让一些企业无暇应对。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技能大赛采用的是教学标准,而非工业制造标准,很多参赛设备和技术在生产实际中早已淘汰,非但对企业锻炼技术队伍没有用处,企业还要派出人员耽误工时“为赛而赛”。
当然,这只是企业不愿意参加技能大赛的一些原因。
不愿参赛的企业,还有很多实用主义的想法,企业的传统是强调工人要成为“多面手”,以应对生产中的各种问题。然而,在现代流水作业中,企业为了提高单一岗位的劳动生产率,并不主张工人多学技术。
技能大赛暴露出来最深层次的问题,还是企业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上有所投入。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依赖国内庞大的市场,大量企业在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产出环境里活了下来,甚至活得还不错,慢慢形成了不重视技术人才培养的“温水煮青蛙”局面。培训技术人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名国内知名企业的负责人曾说,培养一名全国技能大赛上的尖子,耗费可能达上百万元。然而,且不讨论企业如何回收投入成本,人才流动就让企业在培养面前踟蹰不前。
种种现实警醒有关部门,应当思考如何真正减轻企业负担,并把更多创新帮扶投入到企业一线需求上去,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办赛的意义,形成全社会重视技术创新、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的真正良好氛围。
(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