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一’成功上天的时候,我正在上班,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回放当时的现场直播。”近日,记者在陕西宏远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采访蔡松,提及‘神十一’,他的心情显得特别激动。
蔡松是名锻工,也就是俗称的“打铁人”,他自豪地告诉记者:“航空航天业中的很多新型号装备,都组装着我和兄弟们亲手加工制造出来的零部件。”
这位“打铁人”依靠精湛的锻造技能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国资委授予的红旗班组称号、陕西省劳动模范、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联合授予的“武器装备突出贡献”银质奖章……
坚守最初的选择
1994年,蔡松被分配到陕西宏远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压力成型厂车间当了一名锻工,一干就是22个年头。
锻工工作曾被大家戏称为“拿人肉换猪肉”的工作。蔡松解释说,锻工在冬天的日常工作中,面前受着1000多度的炉温炙烤,后背却被凛冽的寒风吹得发凉,辛苦工作就是为了能够挣钱多买几斤猪肉改善生活。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蔡松觉得锻工每天干的都是苦、脏、累的粗活,自己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我的坚持源于强烈的好奇心。”蔡松说,在工作中,他发现自己和别人同样认真努力加工一件产品,但经过解剖分析后,别人的成果就是比自己好。他很好奇,越来越觉得工作过程中其实有很多的“道道儿”:“当想到我每天的工作都是在为国家为国防事业作贡献,我内心就充满了自豪感和荣誉感,这是我的事业,我越来越热爱它。”
蔡松的同事张秀国说,每天上班,大家第一个看到的总是蔡松的身影,下班了他还在为当晚的生产计划“多方筹谋”;遇到难度大的活儿或者重要零件的生产,他通常都要熬到很晚。酷暑寒冬,他都风雨无阻。
从昔日的学徒工到今天的锻工专业高级技师,该公司压力成型厂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袁小宁评价蔡松说:“他之所以在技能上出类拔萃,就是因为他爱厂如家,爱岗敬业,善于学习,善于钻研,善于总结,能够吃苦,尽职尽责。”
将创新进行到底
“作为一个手艺人,我干的活儿要精益求精,从我手下造出的产品就代表着我的个人形象和人品。”蔡松告诉记者。
因为热爱创新,在工作中一旦他遇到某项技术难题,就会吃住在车间,反复试验,直到问题解决。多年来,他刻苦钻研大型复杂自由锻件的锻造成型、钛合金组织改锻、镁合金裂纹、高温合金裂纹粗晶的预防等尖端操作技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锻造专业技能,掌握了许多确保航空重点型号产品外观尺寸和内部质量的绝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
一次,针对某型机锻件形状复杂、生产周期长、质量难过关的实际问题,他通过实践,摸索,总结以往生产该锻件的操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制作专用工具、量具、样板,并协同工艺修订锻造工步,使某型机锻件原来需6至7火次减少到只需2至3火次完成,缩短了生产周期,节约了能源成本,同时提高了产品的内部冶金质量。
薪火传承不懈
提及师傅蔡松,生产班长邓卫说:“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跟着蔡师傅,12年来,我的锻造技术都是他一点一滴教会的。他不仅在技术上帮助我进步,还教会了我对待产品如人品,不能对自己放松要求。”
从2005年开始带徒弟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多年,蔡松手把手带出的8个徒弟目前都是生产线上的技术骨干,能够独当一面完成各种新型产品的生产任务,而且全部都获得了技师职称。多个徒弟还获得了该公司“岗位之星”和“劳动模范”称号。
国务院国资委曾经授予他所带的蔡松班组“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称号。担任工长后,他所带的工段五个班组创造的生产值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大幅增长,去年创造产值达5.4亿多元,今年每月完成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
该公司工会副主席邹革联说:“蔡松的身上体现了企业团队的精神追求,那就是锻造精品,锤炼人品,始终坚持‘打铁还得自身硬’的品格操守。”
本报记者 杨志勇
见习记者 刘诗萌
采访手记:蔡松对技能创新的不懈追求,让人体会到践行工匠精神其实就体现在“精益求精”四个字上,正如蔡松所言:“我就是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比别人做得认真一点,细心一点,多考虑一点。只要勤奋敬业,耐心细致,就一定能够干好。